生育与婚姻关系的历史变迁

时间:2023-02-15 15:20: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生育与婚姻关系的历史变迁

婚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作为一项制度而言它具有社会性。通过生育与婚姻关系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婚姻并不是从人类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的,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婚姻与生育的关系并非不可动摇,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生育与婚姻的关系已经出现了分离的趋势。在现代社会,人类缔结婚姻组建家庭之后,生儿育女依然是社会的主流选择,们不能否认婚姻家庭制度的作用,只是说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不是必须要依靠婚姻家庭来实现物质生产的目的。 1.婚姻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在传统观念中,婚姻与生育的关系密不可分。从婚姻的表现形式上来看,姻以两性的生理需求和生理行为为基础,但是二者之间不能划等号。婚姻和两性关系最大的差别来源于婚姻具有制度性。而法律和社会习俗就是制度性的具体体现。在法治社会,婚姻就是确立合法的夫妻关系的行为。但是婚姻并不是从人类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的,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提出,在经历了杂乱的性关系的原始状态之后,家庭形态才产生。而且两性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两性关系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社会上的一些禁止性规定促使两性关系不断迈向新台阶,在此基础之上婚姻关系得以产生。依照恩格斯的观点,在两性关系的发展中产生的禁规越多,缔结婚姻时的范围就变得越小。正因如此,人类的婚姻家庭形式不断变化发展。恩格斯总结出了四种婚姻家庭形式,第一种是血缘家庭,这种形式下的婚姻关系仅限于同辈群体,相较于之前杂乱的性关系,这种形式是人类婚姻历史上的重大进步。下来的形式是普那路亚家庭,与血缘家庭相比,这种形式最大的进步就是兄弟姊妹相互之间不能缔结婚姻关系,现代社会所规定的禁止近亲结婚就是来源于此,可见这种模式对婚姻历史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第三种是对偶制家庭,它产生于两性关系之间的禁规越来越复杂的背景之下。这种形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位女性虽然可以有很多配偶,但是她必须在此之中选择一个最主要的丈夫,同时她也是她的这位丈夫最主要的妻子。第四种形式是专偶制家庭,它是两性关系发展到文明时代的产物。这种形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男一女共同生活,但是在婚姻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丈夫,离婚的自由也只有丈夫可以享有。这种家庭形式使两


性关系更加稳固,因此得以延续至今。但是由于专偶在很大程度上只针对妻子,所以引发了一系列阶级对立和压迫,使两性关系的冲突不断加剧。 2.一夫一妻制与生育制度的紧密联系

从婚姻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人类两性关系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在人类意识到血亲之间缔结婚姻会对子孙后代的繁衍产生不利影响之后,开始禁止父母和孩子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两性结合,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之下,人类为了实现种族繁衍的优化,两性关系之间的禁规变得越来越复杂。在一夫一妻制的模式产生后,人类社会开始出现贫富分化现象。在这种模式之下,于男性在生产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当个体家庭财富增加时,男性在家庭中就逐渐取得了比女性更高的地位,母权制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走向消亡,随之产生的便是由男性主导的父权家长制家庭。此时,男性为了让自己家庭的财富不旁落他人,必须选择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儿女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为了保证血缘关系的纯正,男性会要求妻子不能与除了他之外的人发生性关系。因此,一夫一妻制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生育目的,生育与婚姻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3.古代社会婚姻和生育的统一性

古代社会生育与婚姻具有统一性。比如伊斯兰教规定男性和女性到了一定年龄必须结婚,到达一定年龄后再保持单身状态会受到处罚,通过婚姻保证后代的不断繁衍。在我国古代,大部分朝代都规定了较低的结婚年龄,以达到人丁兴旺。在宋代,“男子十五岁、女子十三岁得婚嫁。的规定。《礼记》中有相关记载,认为婚姻对于后代繁衍具有重大意义。在古代社会,婚姻的作用并不仅仅是对两性关系进行规范,它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通过用社会规范制约两性关系,以此来规范人们的生育行为,提高生育质量,使生育制度更加规范化。换句话说,人类缔结婚姻的原因有多种,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原因。由于生育是婚姻关系存续的最稳定因素,通过婚姻关系的确定,一方面孩子得以确定自己的父母,并因此得到长期稳定的抚育。另一方面,孩子在确定自己的父母之后,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近亲结婚的风险,进一步实现了种族发展的优生优育。婚姻和家庭一直受到社会的保护,是因为在法律和社会风俗的规范之下,缔结婚姻关系之后的家庭被赋予了最重要的任务,即通过孕育下一代促进社会进步发展。因此,可以看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907f56a80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