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舆论学分析舆论事件 09级新闻一班 蔡丹 09260332 2006年初的第一关键词非“馒头”莫属,自网络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友之间流传以来,它的戏谑、搞笑又不乏智慧的叙事内容立刻引起了轰动。“馒头”毫不费力地将耗时三年,耗资三亿,号称史诗般荡气回肠的煌煌大片《无极》解构成了一出“案情扑朔迷离”的“法制在线”年终特别版节目,完成了对所谓“神话”的消解。“馒头”也从此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而凯歌与胡戈,一个是享誉中外的国际知名导演,一个是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伙,一个是占据主流话语权的文化精英,一个是活跃于网络上的草根阶层,围绕是否“侵权”,谁更“无耻”等问题,也成为了最为瞩目的新闻人物。在网友、影迷、专家不断地讨论,媒体不断热炒之下,这个小小的“馒头”已经成为了一场文化事件,甚至国家版权局这样的政府部门也与2月1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对“馒头”事件表达了关注。 一场舆论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受人们潜在观念影响。正如80年代的文学,思想禁锢之门解开封印,人们以私人化的方式表达对公共事务的观点,那时的舆论是由精英主导的,人们思想相对单一,然而,今天,市民社会发展,大众文化抬头,草根阶层崛起,人们的观念也随着发生变化,不再像过去一样惟权威是瞻,在条条框框里寻找答案,而是不断地提出质疑。他们对同一部作品可能做出不同的解读,在圆满宏大的叙事结构里,他们往往会感到疲惫,而当他们从中发现一些破绽,便会不留情面地加以调侃。 从舆论学角度来看,“馒头”事件不仅仅是一场娱乐事件或者“全民狂欢”,同时它也具有鲜明的舆论特征,是一场舆论事件。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体不能决定你如何想,但能够左右你在想什么,“馒头”是一个新的议程,但其主角不再是专业传统的媒体工作者,而是一场草根发起、精英追随的一场自上而下的传播。然而,假如没有传统媒体的介入,就不会有今天一系列的“馒头”效应。 传统媒体在很多方面影响和规范网络信息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设置网络的议题,传统媒体报道的事件成为新闻传播的焦点,通过传统媒体与网络传播结合,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重视。传统媒体本身具有更强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可靠性,可以对网络舆论进行选择、过滤、放大,调整网络舆论的导向。“馒头”在网络上备受追捧,引起了传统媒体的关注。 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幻,很多时候,我们不仅需要捕捉信息,而且需要理解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媒体对信息的解读比信息的传播更为重要。舆论是一种群体意见的自然形态,具有较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网络上的信息也具有一定的不规范性,当人们从网络上获得新闻之后,仍然期望能通过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追踪报道以及一些评论来观察、判断整个舆论环境处于何种状态。 一个小小的馒头引发了今年年初一场波及圈里圈外的舆论,引发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从传播学、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这不是一个单纯的馒头,而是新的传播模式、新的社会阶层崛起的风向标。然而,通过舆论学原理,我们仍然可以对其进行分析,从现象中把握规律,进一步规范引导公众舆论,提高舆论的时效性,同时扩大传播面和引导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942c06bee06eff9aef807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