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因斯坦哲学思想研究概况之管见的论文

时间:2022-06-03 17:44: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爱因斯坦哲学思想研究概况之管见的论文

关于爱因斯坦哲学思想研究概况之管见的论文 关于爱因斯坦哲学思想研究概况之管见的论文

201X年是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写于19056月,发表于同年9)100周年和逝世(1955418)周年。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人,是千百年难得一遇的超级天才人物。他的科学思想、哲学(科学哲学、社哲学、人生哲学)思想、社会政治观点、自然观、科学观、教育观、宗教观乃至个人人格,都呈现出“一种普遍的、非私人的、超私人的生命”。它们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科学进步、社会发展和人的自我完善,而且至今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精神力量,必将在21世纪继续发出光和热。从爱因斯坦声名雀起时至今,以爱因斯坦为议题而撰写的论著可谓连篇累牍、积案盈箱,说其汗牛充栋,一点也不言过其实。不过,其中属于真正的学术研究的,其实只占少数。即使在学术研究论著中,研究爱因斯坦哲学思想的、且有深度的论著,更是少数中的少数了。本文仅打算介绍一下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数位作者及其学术论著,内容仅限于爱因斯坦哲学思想之研究。挂一漏万之处肯定在所难免。

()杰拉尔德 霍耳顿(gerald holton)是哈佛大学马林克罗特物理学研究教授科学史研究教授。他的主要学术兴趣集中在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物质在高压下的理学和年轻科学家生涯历程的研究。他的涉及到爱因斯坦的著作主要有《科学想的基旨渊源:开普勒到爱因斯坦》(thematic origins of scientific thought: kepler to

einsteinharvard univ. press, 1973; rev. ed., 1988),《阿尔伯特 因斯坦:历史的和文化的透视》(co-editor, albert einste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princeton univ. press,


1982; dover, 1997),《科学的想像力》(scientific imaginationharvard univ. press, 1998),《爱因斯坦、历史和旧时的恋情》(einstein, history, and other passionsaddison-wesley, 1996;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X)等。wWW..cOM霍耳顿是研究爱因斯坦的大家。他对爱因斯坦哲学思想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他首次披露了爱因斯坦1938写给兰佐斯的信——爱因斯坦在信中谈到他的哲学思想的“转变”:“从有点类似马赫的那种怀疑的经验论出发,

经过引力问题,我转变成一个有信仰的理性论者”。霍耳顿据此认为:“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的哲学历程,是一段从以感觉论和经验论为中心科学哲学,到以理性论的实在论为基础的哲学的历程。”这是一个“逐步改变方向的过程”。他通过对爱因斯坦的当时未发表的通信和相关资料的研究,表明爱因斯坦在学生时代如饥似渴地阅读了马赫的主要著作,深受马赫的感觉论和经验论的影响。他赞同地——起码是未加反对地——引用了爱因斯坦的自述“迷恋于同直接经验打交道”,以及“一位可靠的爱因斯坦传记作家”的结论:“作为一位自然科学家,他是一位纯粹的经验论者。”霍耳顿详尽地分析了马赫对爱因斯坦早期思想的影响,并指出在爱因斯坦1905年狭义相对论论文中,马赫主义成分显著地表现在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

第一,爱因斯坦在他的相对论论文的开始就坚持,只有对各种概念,尤其是对时间和空间意义进行认识论上的分析,才能够理解物理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爱因斯坦认为各种感觉,也就是各种“事件”所提供的东西等同于实在,而不是把实在放在感觉经验之外或感觉经验之后的位置上。而且,论文一开头,对测量和空间、时间概念的工具论的(因而也就是感觉论的)分析就极其明显。霍耳顿细致地描绘了爱因斯坦对马赫哲学从接受,到偏离、背弃,直至公开决裂、分道扬镳的过程。他还把爱因斯坦成熟的科学哲学命名为“理性论的实在论”,并


揭示出其形成受到开普勒和普朗克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家的影响。 霍耳顿在1960代的研究具有开创性,但是也有以下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是爱因斯坦早期的哲学思想不是纯粹的经验论,也有与之异质的甚至对立的成分,例如理性论、实在论、约定论、整体论。霍耳顿注意到前两种(尽管强调不),但忽略了后两种。

二是爱因斯坦所谓的“哲学转变”是在诸种哲学之间进行量的增损以及质的微调和修正,或者说力图在各极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而不是从一种哲学转为另一种哲学的“改变方向”的重大转向。

三是纵观爱因斯坦的一生,他的哲学思想是一以贯之的,不存在用一种哲学代另一种哲学,不存在明显的思想断裂或鸿沟,乃至早期爱因斯坦和后期爱因斯坦之分。在这里务必注意,在哲学史研究中,

被研究的哲学家本人之所言不见得句句真实、确切(其原因是多方面 ),需要研究者根据其一贯思想和有关史料加以辩正。 ()阿瑟 i. 米勒(arthur i. miller)是霍耳顿的学生,曾任 哈佛大学副教授,现任伦敦大学学院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教授,从事科 学论和技术论(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研究。他就19 20世纪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和哲学、认知科学科学创造性、艺术 科学的关系撰写了诸多论著。他的关于爱因斯坦的研究成果计有: 《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它的出现(1905)和早期解释 (1905~1911)(albert einstein's special theory of relativity: its emergence (1905) and early interpretation (1905-1911) addison wesley1981; new edition springer verlag, 199 8.该书已由李醒民译出,至今难以出版),《科学思维中的意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95499975a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