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慧通文府培黎学校教研部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姓名: 日期: 教师: 分数: 西汉: 1.汉朝初年,吸收秦和西周灭亡的教训,实行 ,结果出现怎样的情况? 2.西汉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颁布“推恩令”, 作用:王国力量削弱,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2). 设内外朝制度 汉武帝以尚书令、侍中等内朝官职参与国家大事,以削弱外朝丞相权力。 (3). 察举制 汉武帝命郡国举荐孝、廉,建立人才选拔制度。 弊端: 唐: 1.三省六部制(隋创立,唐完善) (1)特点: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这样可以相权分散。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2)特点: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避免“指鹿为马”的事件在唐朝出现。(回忆“指鹿为马”事件是什么时候什么制度遗留的后患?) (3)作用:提高办事效益;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分割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利于加强皇权。有利于集思广益,确保决策的科学性。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后代基本沿用。 2. 科举制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进一步完善。 作用:该制度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客观上促进了社会进步; 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加强中央集权; 中国人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3. 藩镇割据 唐中期朝廷在地方设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自主权,并控制财权和武装。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北京慧通文府培黎学校教研部 相关练习: 1. 刘邦认为:“(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通‘无’)骨肉根本之铺,外亡尺土落翼之卫。”汉初统治者为此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废除分封制 B.分封诸侯王 C.颁布“推恩令” D.设置尚书令 2.(2010年高考题) 图6是一幅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3. 西汉时期某中央官职的职能为“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该官职是( ) A.御史大夫 B.太尉 C.中书令 D.通判 4.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 A.笼络皇亲国戚 B.增加财政税收 C.削弱王国势力 D.推动民族交流 5.从汉景帝到汉武帝时期,西汉政府( ) A.推行郡国并行制 B.逐步削弱王国势力 C.实行州县两级制 D.大力实施行省制度 6.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主要是为了监察( ) ①丞相 ②民众 ③诸侯王 ④地方高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1.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6. (2010年北京崇文区模拟)下列按唐朝三省六部制运行程序排列正确的是( ) A.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六部 B.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六 部 C.中书省→六部→门下省→尚书省 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7.(2010年广东茂名模拟)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8. 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的主要选官制度是 (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恩 荫制 21.(2010·江苏单科,)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0.(2010年安徽安庆模拟)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钱穆所说的“制度”是( ) A.荐举制 B.封邦建国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32.据报道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网上报名工作暂告一段落,公务员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9df9a2ca1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