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050308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 学 时:64 (其中理论学时56,实验学时8) 学 分:4 适用对象:政治学与行政学 一、 课程理念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认识和分析组织的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组织行为现象进行客观的分析,这些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必备的条件,是符合社会与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课程。基于此,本课程紧紧围绕专业基础课程的定位,教学上以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分析能力为目标,是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 教学内容方面,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课程组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一是注重宏观组织理论的教学,突出对组织行为理论模式、概念的掌握和应用,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与教改教研成果吸收到教学内容中;二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三是强调组织行为学的本土意识;四是注重实践性教学,把抽象的理论变成直观可感的现实存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指导下,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为学生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提供理论基础和知识准备,同时也会培养学生参与组织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既要注重讲授基本的理论和知识,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不仅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基础性内容充分掌握,包括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等基本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而且使学生对组织行为学理论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较系统的理解和掌握,能够结合本专业特点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组织行为现象,透过现象把握组织行为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组织行为学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于社组织行为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能够用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思维方式、视角和经验研究方法认识、理解分析组织行为现象与组织生活,并能提出解决一些简单的组织现象、问题的对策。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组织的本质与结构,培养学生承担组织角色的应具有的社会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工作的意识,并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本课程重在彰显组织行为学理论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理性的看待丰富的组织现象。同时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以及执着探索、创新改革的科学精神。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内容是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等内容。在基础性内容学习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组织行为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拓展学生的组织行为前瞻性分析和组织行为前沿理论学习。 四、课程实施 1.课程教学方法 (1)本课程的教学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对组织行为现象的分析和讲解,把握组织行为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 (2)本课程采用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 (3)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教”与“学”之间的平等交流、相互切磋,教学相长,相得益彰的教学模式与氛围。 (4)运用多媒体和网络,将教学内容中那些比较抽象、难于理解的内容用多媒体向学生演示,使其更直观、形象,同时节省书写时间,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达表自己的观点,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借评讲作业、课堂提问及每次课前学生在班上交流读书笔记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2.教学评价及考核方法 进行课程教学考核与评价,可以考查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是否具备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了,从而可以检查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社会学为考试课程。本课程每学期结束安排书面考试。本课程在命题上应充分体现开放性、灵活性。着重考察学生社会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期末总成绩=试卷成绩70%+平时成绩30%。 3.教材选用与参考书目 (一)主要教材 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1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a4d8186c281e53a5802ff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