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元夕》,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写法相类,谁更胜一筹?

时间:2022-05-05 06:16:2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欧阳修的《元夕》,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写法相类,谁更胜

一筹?

欧阳修的游戏之作,却留下一双名句,成为情侣约会常常引用的经典!欧阳修的《元夕》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写法相类,谁更胜一筹? 散文大家

提起宋代文学大家欧阳修,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在散文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欧阳修是在宋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在散文创作上成绩斐然,与唐之韩愈、柳宗元及宋之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散文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的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与前辈作家相比,欧阳修的散文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在韩文的雄肆、柳文的峻切之外别开生面。例如他的《醉翁亭记》,篇制虽然短小,但是,却写得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

从事散文创作之余,欧阳修还兼涉诗、词创作,虽然倾注的精力没有文章多,且多为游戏兴之作,但是,仍不失宗师风范。比如他创作的一首小词《生查子·元夕》,就感情细腻、极赋韵味,以至有人将其作者误认定为与李清照齐名的宋代女词人朱淑真。“元夕”就是元宵节,旧称农历正月十五日是夜称元夕,其义与“元夜”“元宵”同,都指的是元宵节之夜。

欧阳修的这首《生查子·元夕》就是写元宵夜的。其词曰: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通读全词,无一难懂之词、之语,却能给人以哀婉之感,这就是词的魅力。词分两阕,分别描写了“去年元夜”与“今年元夜”的不同图景,展现了相同节日里的不同情思。

词的上片写去年元夜的幽会之乐:去年的元宵之夜,花市的灯光亮如白昼,街市上满是游乐的观众。在此背景下,一对有情人相约于月上柳梢的黄昏后,悄悄潜入游乐的人群,手拉手


地挤在一起,享受着喧闹之中的宁静。其中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后来更是常常被人引用,如今已成为情侣幽会的经典表达。

词的下片写今年元夜的相思之苦:与去年相同的是,元宵之夜的热闹没变,月上柳梢、花灯夜放,“月与灯依旧”。但是,与去年不同的是,那个牵手相依的人却没有出现,由“不见去年人”自然而然地引出“泪湿春衫袖”这一旧情难续的沉重哀伤,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出主人公对去年今日的往事回忆,抒写了物是人非之感。词的语言通俗,构思巧妙,上片写去年,下片写今日,重叠对应,回旋咏叹,具有明快、自然的民歌风味。语言看似平淡,却意味隽永,画面看似重复,却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的伤感和苦痛。语短情长,形象生动,又适于记诵,因此流传很广。

《生查子·元夕》与《题都城南庄》

欧阳修的这首《生查子·元夕》,与其前辈诗人、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同样运用的是对比手法,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虽然场景相同,却是物是人非,二者的主题非常相近。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诗的开头两句追忆“去年今日”的情景,先点出时间和地点(都城南郊的某庄某户门口)接着描写偶遇佳人。佳人有多美丽?作者没有直笔,而是以“桃花”的红艳烘托“人面”之美——一句“人面桃花相映红”足矣。时间地点人物都有了,接着就该是发生故事了。但是,此后之事,作者却只字未提,两人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有留给读者自己想像了。

结尾两句之前是隐去了“今年今日此门中”“人面不知何处去”一句,有版本也作“人面秖今何处在”,照应了前句中的“去年今日”,但是,由于一诗中出现两个“今”字,所以,人们更习惯于接受现在流行的这处版本)直接写“今年今日”所见——桃花依旧、佳人不再。两个场景的映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的无限怅惘之情。在唐代诗人中,崔护的诗名不显,但是,他的这首《题都城南庄》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并由此还产生了一个成语——“人面桃花” 结语

有人说,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是抄袭了崔护《题都城南庄》的创意,其实,这样的怀


疑并没有什么根据,诗人的创造是独特的精神活动,感情上的趋同,有时也在所难免。

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也好,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也罢,表达的都是同一种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不仅古人有,就是现代人,也会感身受: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许正是这两首诗词作品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吧!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a79ffc994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