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公与《清代学术概论》 我与“以复古为解放” 周楠 “佛说一切流转相,例分四期。曰生、住、异、灭。思潮之流转也正然,例分四期:一、启蒙期(生),二、全盛期(住),三、蜕分期(异),四、衰落期(灭)。 梁启超在其文伊始,《论时代思潮》时就将我国自古之其时代的思潮进行了高度概括“其在我国,自秦以后,确能成为时代思潮者,则汉之经学,隋唐之佛学,宋及明之理学,清之考证学,四者而已”。又以佛学中的“生、住、异、灭”来喻思潮的流变。我想这必将是超越当时时代的墨迹,也不尽为它留溢出的魅力所为之动容。 《清代学术概论》的诞生 品读一本书我更喜欢去了解作者的背景故事,时代故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走进他与它,在我们进入这篇文章之前请允许我带着大家回眸那个时代,首先走进梁启超,早期开始接触历史学,只知梁启超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舞台上有很大的影响,而现在才知道先生在学术上也是有着极为深厚的造诣。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学者、政治评论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任公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能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其在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史叙论》、《新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先秦政治思想史》、《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欧游心影录》等。 《清代学术概论》是梁启超于1920年旅欧回国后所完成的。其在自序中说明著书目的时谈到,“蒋方震著《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新成,索余序,吾觉泛泛为一序,无以益其善美,计不如取吾史中类似之时代相印证焉,庶可以校彼我之短长而自淬厉也。乃与约,作此文以代序。既而下笔不能自休,遂成数万言,篇幅几与原书埒。天下古今,固无此等序文。脱稿后,只得对于蒋书宣告独立矣。”梁启超觉得,为好友泛泛的作序,无以益其善美,不如取中国历史中类似之时代相印证,从中比较彼我短长,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于是,他借题发挥,对比中西文化,对中国近300年学术史作了一番议论。何曾想,下笔不能自休,短短几天功夫,竟成六万多字的文章,与蒋方震著的篇幅差不多,只好独立成书,名曰《清代学术概论》 而《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总结了二百余年清代学术的发展得出一个观点——“综观二百余年之学史,其影响及于全思想界折,一言蔽之,曰‘以复古为解放’。”为学术由于历史原因遭割裂、中断,而对其重新反思、定位、追溯本源,作复古运动,即便是对学术的解放。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可以说复古即是解放,复古与解放呈现出不可分割的辨证统一性。正所谓“由阐旧学而致新知,致新知必包含着阐旧学”。 浅谈 “以复古为解放” 文中尚有这样一段话来解释这"复古与解放":“复宋之古,对于王学而得解放。复汉唐之古,对于程朱而得解放。复西汉之古,对于许郑而得解放。复先秦之古,对于一切传注而得解放。”以复古为解放这句话在总结清代学术发展的同时,预见了未来学术发展的潮流以及趋势,对后世学者的学术研究影响甚巨,也对近代中国学术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启迪作用,且具有更加深远的现实意义。 清代学术的发展,可以说其本身就是一段学术复古运动。先有顾炎武对王学的猛烈攻击,创立了“经学即理学”的新旗帜,并且为后世定下“贵创、博证、致用” 的研究方法,其后王、黄、颜等人同顾炎武一道反王学,后来的汉、宋两学派皆从此而发端。另有阎若璩的《古文尚书疏证》、胡渭的《易图明辨》,开启了考据学先河,推动了清代学者的怀疑精神。随后清代学术的思潮在惠、戴时期进入全盛阶段。戴及其弟子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对音韵、训诂研究十分深入,并且校注了《说文解字》等大量经书,使清学复古又向汉唐迈进。之后的庄、刘时期,“复西汉之古”。后致学者对所有古文经的这种质疑精神一路往下,加之清末西方列强入侵,学者开始更多的思考孔孟的学说,将孔孟之学还复到诸子之中。整个清代学术史就是在这样不断回流、反思和解前人之弊中发展壮大的。 梁启超认为清代学术思潮的触发点,在对于宋明理学的一次反动。这是复古和解放的初始时期。梁启超将清学发展类分为启蒙期、全盛期、蜕分期和衰落期。不同的时间段,清学的发展各有不同,从初始到衰落,清代学者都在努力地修正并发展着治学的理念与技巧。 在整个清代学术发展史上最最关键一个事件的就是,在启蒙时期顾炎武对于晚明学风,发起的猛烈攻击。“贵创”、“博证”和“致用”三种治学方式的提出,是具有建设性和具有前瞻性的。启蒙期的复古和解放,更重要的是在于对于治学和研究的方式提出了新锐而独到的看法。这一时期的学术特色就是“启蒙”,表现为以下几种: 1、矫晚明不学之弊,读古书,觉求真解不易,则先求诸训诂名物典章制度等,于是有考证派的出现; 2、明末清初的诸大师皆为遗老,志图匡复宗社,不能见之于行事,遂转而研读古籍史迹成败以及地理阨塞以及其他经世之务; 3、明末,利玛窦传入西学,西学渗透到清代学者之中; 4、弃虚从实,以顾炎武为代表的南人明敏多条理,故向著作方面发展;而以颜元为代表的北人则朴悫坚卓,故向力行方面发展; 5、又有以黄宗羲、万斯同为代表的一派,以史学为据,推当世之务,以及专治天算,开自然科学之端的王锡阐,梅文鼎。 启蒙期之后便为全盛期,是考证派极为兴盛的时期,也是成就最高的时期。“思想内容,日以充实,研究方法,亦日以精密。门户堂奥,次第建树,继长增高”。学者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注意虚已立说,并注意搜证归纳、推论。这一时期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为代表人物。 蜕分期始于乾嘉之后,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其特色在于学术研究的境界国土已被前期人士开辟殆尽,学者只能取局部问题作“窄而深”的研究,或取其方法应用于其他方面 最后便是衰落期。梁启超认为蜕分必然伴随着衰落,并且预言新的启蒙又将出现。 清代的学术思想就是在这样不断的复古中得到解放的。 “复古”,是出于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一种反思,是出于他对西方文明的一种反思。近代,中国进入了向现代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观念和制度的演进在这个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梁启超敏锐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呼吁用理性的眼光来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用科学的方法对之加以分析,最后得到一些适于现代社会发展的结论,而这,就是他主张“以复古为解放”的最终目的。 观近百年的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尽管中国社会在许多方面已经“现代化”了,但它却始终没有真正意义的上走上“现代化”的道路。正如梁启超所言:“新权威到底树立不起来,旧权威却是不可恢复了”。今天,面对现代中国社会所处的尴尬境地,我们不得不由衷地佩服梁启超作为思想家的远见卓识。但在佩服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秉承梁启超先生的精神,深入思考现代社会所存在的问题。“现代化”是一种全面而深刻的变化,是我们这个民族所需要的,但是在这条道路上,为什么我们步履艰难,为什么我们总停留在一些“皮毛”的东西上?面对这些疑惑,我们需要从对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行理性思考中来寻找答案和出路。“以复古为解放”这一主张对于当代的中国社会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它是梁启超先生赠予我们的一条线索,是值得我们现代人深刻反思的。 其实,不仅是学术的“复古”,对传统文化渊源的追溯,亦是对中国历史的向前推进。对旧学的阐释,对学术的复古,既是寻求新知,又是对学术的解放。反之亦然。与此同时,也可以说当下学术的‘以复古为解放’,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一种创新,更是对中国历史文明的体认和探寻。 让我们在不断追寻新鲜事物的今天,对学术保有一颗虔诚的求古,复古之心,事物变化万千,但先哲留下来的文化需要我们去沉淀,不要总停留在一些“皮毛”的东西上,这才是“以复古为解放”的真正内涵所在。 参考文献: 1. 《清代学术概论》作者:梁启超,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作者:梁启超,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3. 《“以复古为解放”的现实意义》作者:张瑜 4. 梁启超,百度百科,网址:http://baike.baidu.com/view/1999.htm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ada23ee28ea81c758f578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