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善任的典范──《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形象-word

时间:2023-02-08 13:07:3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知人善任的典范──《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形



《曹刿论战》不仅刻画了关心国事、谋虑深远的军事曹刿的形象,而且还刻画了鲁公这个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政治家的形象。

文章开头,写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点明了曹刿的身份,并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侧面来刻画鲁公的形象。曹刿为当时的庶士,鲁庄公则是一诸侯国的最高统治者。在“官贵民贱”的奴隶社会里,鲁庄公接见曹刿这个士庶,的确要冒“轻身”和“失序”的风险。鲁庄公为了清除迫在眉睫的外患,以掠人的胆量和气魄,突破“礼不下庶人”的老规矩,放下诸侯的架子,同意曹刿入见。这里,鲁庄公虽还没有出场,但一个礼贤下士的政治家的形象跃入纸上。

文章接着用三答三探,从正面具体地来刻画鲁庄公形象。 曹刿入见鲁庄公,并没有献上什么退敌的锦囊妙计,只是问鲁庄公:“何以战?”这样,不是鲁庄公问计,而是由曹刿主动发问。这种反主为次的胸怀比三顾茅庐的刘备,“吐哺”“握发”的周公,似乎更加难能可贵。鲁庄公第一次回答,曹刿认为不“专”衣食,“必以分人”,是小恩小惠,得到好处的人不普遍,老百姓就不会支持他去打仗;第二次回答,曹刿又认为祭神明,“必以信”,是“小信未孚”,

1


神明也不会保佑;第三次鲁庄公才掏出心里话:“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认为,办大小案件,“必以情”,是“忠之属也”。曹刿认为作为一国之主的鲁庄公,对一切大大小小的案件,都处置得合情合理,这正是“上恩利民”之举,必然为民所仰望,为民所乐从。所以,曹刿充满信心地说:“可以一战。”这一次比一次深入地回答,不仅表现了鲁庄公治国有道,治国有方,而且表现了做为一个政治家的胸怀和善于知人的卓识。

文章紧接着写战争实践,进一步生动形象地刻画鲁庄公,使这个典型形象得到了升华。“长勺之战”拉开战幕后,鲁庄公十分信任和器重曹刿,让他和自己同坐一辆战车,参与指挥。开始,鲁庄公准备击鼓进去,“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后,方说:“可矣。”鲁庄公采纳了曹刿的正确战术,把握住敌竭我盈的有利战机,鸣鼓催军奋战,一举击溃了齐军。这时,鲁庄公的兴奋劲是可想而知的。就在他急于乘胜追击的时候,曹刿却曰:“未可。”在此情况下,鲁庄公还是克制住自己急于求胜的情绪,直到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示“可矣”之后,这才下令追赶齐国败军。这样,鲁国终于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对曹刿的两个“未可”和“可矣”,鲁庄公当时虽不明其所以然,但因情势紧急,无暇询究。他努力自控,当机力断,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76b910346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