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弈棋二首呈任公渐》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时间:2022-04-28 07:11: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黄庭坚《弈棋二首呈任公渐其一》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①化枯枝。 湘东一目②诚堪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注

】①蜩甲:用《庄子》佝偻丈人承蜩的典故。丈人一心捕蝉,竟把身子当枯 树,手臂当树枝。②湘东一目:用南朝梁东王萧绎一只眼失明的典故,比喻弈者 于不利之局。按照规则,围棋有两个“眼”才能活,可现在只有一眼,情势危 急可知。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首联写公事之余,双方开始下棋。既呼应题目中“弈棋”二字,又引出 面内容。

B. “碧落”指天空,和白居易 《长恨歌

》“上穷碧落下黄泉”中的“碧落”意思相同。

C. “尚可持”和“诚堪死”构成转折,说明落后一方已经走出危局,扭转 不利形势。

D. 尾联以反问的句式表明了作者对一向珍惜光阴的人们在下棋方面浪费时 的不满。

E. 诗歌

重点描写了弈棋者在下棋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而没有重点描写双方的博弈过 程。

2.颔联、颈联写出弈棋者的形象作者是如何刻画的6分) 参考答案 1. C D (选对一项2分,两项全对5分)(C•“已经”错,诗歌是说“尚 持”,即希望局势还能挽回;D. “表明了作者……的不满”错,作者这样写 的目的意在反衬人们下棋的专注,连时间都忘了)

2. 弈棋者的形象:心思缜密、神情专注、意志坚韧。(

3分)作者通过比

喻、用典、对比来刻画。把弈棋者的心比作“蛛丝”,足见其心思之细;以佝偻 人承蜩的典故写弈棋者神情专注, 心无旁骛;用只剩一眼的危急情形和弈棋者 的努


力构成对比,突出弈棋者坚韧。( 3 分)

赏析

这首诗以描写下棋为题材,通体而论,应属佳作;但最富于烹炼的瞥句,该 “心似”、“身如”这一联。侧重于对手双方的拼搏,写得生龙活虎,但较之 黄庭坚的突出心理状态,思深笔健,富于哲理,还是稍逊一筹。

写事写物的诗有其难处: 一是难以刻画入微并形中见神; 二是富有寄托,

外之意,发人深思,并非易事。下棋更不易写。棋盘、棋子,这都是没有什 好写的,关键是要写出下棋的对手双方的心理活动。 《苕溪渔隐丛话》曾引过 一首《观棋歌》,其中有四句写得神采奕奕,十分符合下棋情景:“初疑磊落曙 天星,次见搏击三秋兵。雁行布阵众未晓,虎穴得子人皆惊。”首言布局之初, 春云待展;次言双方鏖战之烈;再次变局忽露,但端倪难测;最后则突出脸中取 胜,出人意表。这一种写法,侧重于对手双方的拼搏,写得生龙活虎,但较之黄 庭坚的突出心理状态,思深笔健,富于哲理,还是稍逊一筹。

“心似蛛丝游碧落”这一句, 取自常见事物,但却奇崛异常。“蛛丝”之小, 对衬“碧落”之大,已是一奇。而又偏偏不曾断绝,这就更富奇观。其毅力之非 凡,恰可喻弈棋人殚精竭虑,务求胜算。然而,胜算之得,又决非轻而易举。左 为难的事,在棋局中是常见的。这就会徘徊,会沉吟,要冥思潜想。其深细, 其浮动,其倏忽变化,如同空中随风飘荡的蛛丝。至于“身如蜩甲化枯枝”,则 出于《庄子》中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

。丈人一心捕蜩,意志专一,竟把身子当做枯树,手臂当作树枝。典故被运 到这里来,喻对局者意志集中,已达到忘我境界。会下围棋的人都知道,这种 情景是很逼真的。

不过,更值得注意的不仅是逼真,而更在于传形得神,以沉蓄的精力,写出 邃的神思。清代蒋澜只看到这两句的“穷形尽相”、“绘水绘声”(《艺苑名 言》卷一),评价过于浅显。这两句的刻画和铸境,不止于弈棋,而有其更广泛 艺术概括,用于其他方面也是可以的。

颔联以刻画弈者的心思专一为主, 那么颈联却是以描绘奕者的斗志坚韧为主; 前者极写其忘我之境, 后者极写其一意扭转危局之情。 “湘东一目”, 是用的南 朝湘东王萧绎一只眼失明的典故, 喻弈者处于不利之局。 按理说, 围棋要有两个 “眼”才能活,可此时只有一眼, 其结果十分不利。然而对此,弈者却决不服输, 仍然在精心运筹,希望背城一战,总算还有个平分天下的局面。 前面的“诚堪死” 已是山穷水尽, 后面的“尚可持”这一急转, 却又表现为柳暗花明, 蟠屈老辣之 笔,充分展示了黄庭坚的特色和擅长。


结尾虽然比较平淡,但即能席卷前文,并出以风趣之笔,以从容反问作结, 明一向珍惜光阴的人们,因一心塵战,连夜阑更尽、星沉月落也都忘却了。这 里把前文的心思专一和意志坚韧两层内容完全包罗,情景相生,将诗人眼前的对 弈情境推向远处,不粘不滞,这就好像电影

镜头的“淡化”,得“远而不尽”之妙。

黄庭坚之所以能写出这一种化境,决不仅仅是源于其弈棋经验

,也是得力于其诗文构思和禅悟的触类旁通。 庄子的技进于道,禅宗的所谓“心妙以了色”(《大十二门经序》),这些哲理,都给过他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12319ee49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