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父代与子代婚恋观的差异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探究中国父代与子代婚恋观的差异 引言:本项目以南京市相亲角中父母代替子女相亲的现象为背景,研究当今社会大龄未婚青年与其父母婚恋观念的差异。本研究通过对户外相亲市场实地考察以及与相亲家庭的深入交流,最终得出了两代在婚恋年龄、择偶标准、恋爱观上的不同态度和差异,研究结论对解决相关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国式婚姻焦虑”、“剩男剩女”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名词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引起民众以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我女何日嫁人”、“我儿何日成婚”已是众多相亲角白发苍苍父辈内心无助的呼号,这充分体现着父代对子代婚姻状况所持有的焦虑心态。“中国式婚姻焦虑”已然成为一种极具时代特征的社会现实,追根溯源,此种社会现状是随着社会的剧烈变迁、父代所秉持着的传统婚姻观念与子代在新时期下形成的婚姻观念所爆发的激烈而又持久的碰撞所致,这正逐步改变着婚姻传统,影响传统的家庭观念。化解、减弱两代在婚恋问题上产生的矛盾不仅需要两代之间的沟通协调,更需要去调查研究两代婚恋观存在的具体差异,了解现象背后的原因,才能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 2.1调查研究与分析 相亲角,是指近年来在中国一些大中城市的公共场所(如公园等)出现的婚姻免费中介场所(孙沛东,2012)。南京作为我国二线发达城市,相亲角的需求量大、参与度高,众多公共场所也为相亲角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早在21世纪初,南京就逐渐有了相亲角雏形,现如今在玄武湖公园、鼓楼广场等地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以父代为主要参与方的相亲角。笔者在进行对比后选择玄武湖公园相亲角作为调查地,因其参与人数最多,样本量较大,能为研究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2.1.1访谈结果分析 笔者在相亲角中共获取了16份有效的访谈记录。访谈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父代及其代为相亲子代的性别、年龄、学历、户籍、收入等;子代对相亲市场的参与度与支持度;两代在相亲中优先考虑的因素;两代对婚姻问题的看法与矛盾等。 受访者中男性8人,女性9人,年龄从55-68岁不等,均为南京本地户口。其代为相亲的子女中男性6人,女性10人,年龄从23-35岁不等,均为南京本地户口。受访群体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大多数人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其中高中学历的有13人,占受访总人数76.5%;大学学历的有3人,1人为初中学历。在有良好学术氛围的家庭环境影响下,其代为相亲的子代学历均在本科及以上。子代多在企事业单位或高校任职,年薪多在6万-15万之间,经济独立,其中与父母同住的有12人,占总体人数的75%。 样本中仅有2位父代是为自己的二孩相亲,其它14位子代均为独生子女,占样本总数的87.5%。子代全部为80、90后,受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家庭结构多为“四二一”结构,子代婚姻大事是整个家庭关注的重点。 2.1.2对两代婚恋观差异的分析 首先笔者对本研究中的婚恋观有个界定,由于相亲角中研究对象的行为更多地体现两代对恋爱和择偶的看法,因此重点讨论调查对象的恋爱观和择偶观,而较少的研究婚姻观和性爱观。 2.1.2.1对婚嫁年龄的态度不同 在我们调查的16个样本中,几乎每个父代都无一例外的提到子代“不着急”,但自己“很着急”。在两代认知里,婚嫁年龄并没有确定的范畴,但是随着子女年龄的增大,父代往往比子代变的更焦虑。 例如在调查的样本中,一位男性在相亲角为自己35岁的女儿寻找对象,他非常焦虑,觉得女儿的年纪是结婚的高龄,可女儿身边没有结婚的环境氛围,于是并不着急。而另一位父亲已经习惯性的前往相亲角为自己23岁的女儿收集信息,虽然女儿年纪较小但他已开始未雨绸缪。两代人不同婚恋观使其对结婚的年龄有着不同的看法,这是他们婚恋观差异的表现之一。 2.1.2.2对择偶条件的要求不同 著名社会学家徐安琪认为择偶标准即个体选择结婚对象的条件或要求。(徐安琪、李煜,2004)因此笔者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父代代子择偶优先考虑的因素,二是父代认为子代在择偶中优先考虑的因素,并且给定13个选项(相貌身材、身体健康、能力才干、性格脾气、年龄、户籍、经济收入、职业单位、学历、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两人感情、思想品德),限选五项并按重要性排序。 (1)父代的择偶标准 样本中每一个父代都提到了“身体健康”这一因素,且重要性最高;其次是对“思想品德”的要求,重要性和选择率仅次于“身体健康”。可见在父代的择偶标准里,身心健康是硬性要求,个人的素养是他们考虑的首要因素。但在其它因素重要性排序中,代子相亲和代女相亲的父母其看重的因素有所差异。 代女相亲的父代会比代子相亲的父母更谨慎,择偶标准也会更加苛刻。他们在择婿时更多考虑“经济收入”、“户籍”等因素,要求男方有高于或不低于女方的经济能力,担负起家庭的责任,这与以往研究中择偶梯度是相符合的,即女方倾向于向上寻找更优秀的男士。 代子相亲的父代在选择儿媳时更多的考虑“性格脾气”、“家庭背景”等因素,对女方的经济收入、户籍等没有过高的要求。由于女方在婚姻家庭中承担妻子和 母亲的角色,父代更希望儿媳可以踏实、顾家,其它条件上要求就比较宽泛。 (2)父代口中的子代择偶标准 相较于父代对硬性条件的看重,子代更期望寻找到“有感觉”、“谈得来”的对象,强调精神上的交流。子代由于本身已有了较为理想的物质条件,因此在择偶上表现出对物质条件的要求逐渐降低,更注重精神交流的倾向(唐韡,2008)。样本中有9位父代提到子代对“两人感情”较为看重,有2位子代曾明确表示要求 “思想层面相契合”。子代在择偶上更看重双方的性格、价值观的契合程度,这明显与父代所关注的重点是不一样的。 2.1.2.3两代对恋爱观的理解不同 相亲角的父母几乎都生在五、六十年代,在他們成长的年代里恋爱都很纯粹,只要能够在生活上互相帮助就能结为夫妻,感情也基本在婚后培养,很少思考两性之间的爱情。尽管他们如今受新观念的影响,但总体上思想还是传统保守的。 然而相亲角中子代都成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他们的恋爱观更加开放,也更为复杂。尤其是在物质生活丰富且竞争力强的现代社会,他们虽然渴望恋爱但受到更多因素的制约,例如随着学历的提高年龄增大、工作和生活环境中接触到的异性过少、互联网带来的沟通障碍等,这些都成为他们恋爱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单身青年们既崇尚爱情的自由,又因被各种条件束缚着而难免为爱情添上功利的色彩,使进行一场恋爱变的越来越难。 3.1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笔者发现父代与子代婚恋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婚嫁年龄的态度、对恋爱观的理解以及择偶标准不同等方面,这些差异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相亲的失败和相亲角的低成功率。 因此,两代人应该积极面对差异,努力“求同存异”,这样才能提高代子相亲的效率。父代首先在择偶方面应尊重子女的意愿,尝试理解并接受与子代之间的差异,考虑子女的独立性并平等的交流,合理的提出建议。子代更应该与父母主动沟通交流,父母的意见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考虑,但不必要完全照搬,寻求心灵、性格上的契合是最重要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b3821c25a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