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骗局的套路与反套路

时间:2022-05-20 09:12: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短视频骗局的套路与反套路

作者:暂无

来源:《检察风云》 2021年第5



/本刊记者 张宏羽

近年来,短视频行业迎来飞速发展。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6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8亿,占我国网民总数的94.5%。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18亿,占我国网民总数的87%

有人的地方,就可能有诈骗。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骗子们也搭上了信息时代的“快车”,变得愈发猖狂。记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中,输入“抖音”及“诈骗罪”,共找到755结果,仅2020年就占了614条;输入“快手”及“诈骗罪”,共找到1082条结果,仅2020就占了642条。

骗人的“网红”

“亲爱的姐姐,你再点一下右边的爱心和加号,回复我一下可以吗?”屏幕里,正播放着著名演员“靳东”的画面,并拼接上了机器人的配音。这样一段合成视频,看上去如此低级与劣质。某短视频平台上的这个账号,也只是将靳东本人照片作为头像,昵称中含有“靳东”二字的普通账号。

“他为什么会骗我,他不可能骗我。靳东喜欢我,他向全中国宣布了!”屏幕外,江西赣60多岁的黄女士疯狂迷恋某短视频平台上的“假靳东”,为了和其谈恋爱,对方的每场直播她都会买不少东西以表支持,甚至与家人大吵大闹,还到长春去寻找“假靳东”。

去年10月,靳东工作室在微博发表声明回应,称靳东从未在任何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在短视频平台中的“靳东”系列账号均非本人。针对这类账号,工作室将通过法律途径追究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尽管短视频平台对于仿冒名人进行诈骗的内容和账号,一直持坚决打击的态度,但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某些短视频平台上依旧充斥着各种“李鬼”账号。这些账号或以明星照片为头像,或在昵称中夹带明星名字,骗取粉丝的关注与点赞,甚至将流量转化为自己直播带货或者刷礼物的客源,获取经济利益。由于对网络技术不太了解、辨识力和警惕性弱,中老年人更容易掉进骗子布下的各种“迷魂阵”中。

被骗的又何止中老年人?其实不少年轻人也很容易成为骗子的“盘中肥肉”。根据统计报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全国电信诈骗受害者中,21岁—40岁年龄段的电信诈骗受害人数量占比达81%

骗子们往往会利用年轻人的贪心或爱心实施诈骗,诱导其一步步进入圈套。记者在短视频平台搜索“免费送手机”“免费送宠物”等词,可以看到一些所谓的“网红”借抽奖送手机的名义,发布手机或聊天截图,诱导潜在受害者添加微信,之后以手机激活费、运费、保证金等名义敛财,一旦转账完成后,受害者会立即被拉黑。在一些“免费领宠物”的骗局中,骗子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发布免费赠送宠物的信息,以运输费、疫苗费、免疫证办理费为由,骗取钱财。

还有的骗子会引诱年轻人掉进“杀猪盘”中。20195月,朱某通过某短视频平台上发布的相亲网站认识骗子周某,周某骗取其信任后介绍给她一个赌博网站。周某说他可以控制网站


投注的后台,于是朱某前两次共投了29000元,并将赚得的2900元提现出来。因为贪心,朱某不断“加码”,先后投进5万元、3万元、1万元和10万元。之后,骗子便不再与朱某联系,朱某这才发现上当受骗,遂报警。

利用同情心进行诈骗,也是一些骗子的基本操作。2019年,李某在某短视频平台收到一条“请求添加微信好友”的信息,他便添加对方为好友。成为微信好友后,骗子甲向李某发来微信:“我同事想强奸我,我离职了,我母亲生病需要照顾,而且我舅舅要我嫁出去还钱……”骗子甲冒充幼师,博取李某的同情心。之后骗子甲不断以母亲做手术、母亲病情加重需要借钱等为由,先后让李某进行50余次的微信转账。之后,骗子甲将李某的银行卡与自己的微信号绑定,对方从2019628日到案发为止,用李某的微信消费约10万元。直到案发,李某共被诈骗47万余元。

还有骗子大肆散播虚假信息,在某些短视频上发着“国难财”。记者从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了解到,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何某利用疫情造成的口罩供应紧张局面,利用被害人迫切想得到口罩的心理,在某短视频平台,面向不特定人群发布口罩供应的虚假消息,吸引被害人添加其微信,以收取口罩购买款为由骗取对方钱财,最高诈骗数额为5900元。法院判决何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随案移送作案工具手机一部,予以没收,上缴国库。

被骗的“网红”

短视频的热度飙升,让不少网红一夜之间尝到“甜头”。一些年轻人也开始做起“网红梦”,以为从此人生可以“躺赢”。根据统计报告显示,54%的“95后”最向往的新兴职业是主播或网红。在不切实际的“网红梦”中,不法分子们早已设计了套路——利用短视频非法实施网红培训。

“你和网红只差一次短视频培训课程”“做不了网红,只是你不懂行业内幕”……一些所谓的培训机构会瞄准年轻人希望“一夜成名”的心理,编出形形色色的口号,满屏都是“伪成功学”的气息。一些年轻人砸下去的“智商税”越多,得到“成功”的泡沫就越大,最后换来的只可能是一声唏嘘。

非法网红培训的套路一般是从线上的公开课开始的。曾参加过此类公开课的林女士告诉记者,所谓的公开课,就是“导师”出来介绍自己的行业背景,接着开始为学员们描绘美好蓝图,简单讲解一些短视频制作流程后,课程戛然而止。整个过程大约半个小时。

当林女士希望了解更多网红成功的秘诀时,会被对方告知要购买进阶课程,为期7天的进阶课程要价近2000元。记者调查后发现,市面上网红培训的进阶课程,售价基本都在千元以上,多是一周或一个月的短期培训。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课程教授的技巧过于简单,没什么真东西。”

有人看清了这种套路,便及时止损。还有些学员升级为“合伙人”,却彻底被套牢,沦为待割的“韭菜”。想要成为“合伙人”,就要抱着真金白银去“解锁”更高级的课程,“合伙人”还可以负责课程推广,掌握简单的话术后就可以去拉人头,让更多人来付费,从而拿到提成。因为成为“合伙人”的代价较高,一些网红培训机构还会向学员推荐贷款。最后,一些学员不仅没有成名、没有赚钱,还遭受财产损失,甚至年纪轻轻就背上了贷款。

用“魔法”打败“魔法”


面对短视频诈骗的高发态势,还短视频一片净土,不让短视频成为“诈骗天堂”已成为社会共识。虽然短视频诈骗手法层出不穷,骗子们无孔不入,但既然有邪恶的“魔法”,就一定有正义的“魔法”,有套路就一定有反套路。

对于各大短视频平台而言,审核、监管及风险预警十分重要。记者注意到,“假靳东”事件发生后,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加强了对仿冒名人现象的打击,积极研发上线明星人脸识别模型,查杀违规假冒账号……但每次风头一过去,短视频骗局又死灰复燃,甚至催生出更隐蔽、更复杂的诈骗手法。在平台与不法分子的对抗中,平台需要的是持续排查清理潜在诈骗问题,并且能够不断升级技术策略。同时平台也要寻求多方合作,及时向警方举报和提供相关线索,才能对涉嫌诈骗的“黑色产业链”形成有效打击。

打击短视频诈骗,警方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诈骗行为链条长、跨平台明显、网络存在匿名性……尽管这些因素增加了调查取证的难度,但警方应积极研究短视频诈骗防治的新方法、新手段,适应新形势、新挑战,实现多方联动,打通破案难点、提高打击效能。此外,检察机关应对短视频行业进行积极引导,对违法风险进行防范提示,也要积极参与研究、制定反诈骗机制,防止和纠正有案不移、有案不立、有罪不究等问题,依法严厉打击相关诈骗犯罪。

面对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要想防止短视频诈骗,法律应该是“武器库”里的“杀手锏”。一方面我们要及时弥补新领域、新业态的法律和监管空白,另一方面我们要根据现有法律法规,从刑事、行政、民事等方面进行制裁,让不法分子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比如,《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发布,进一步完善法律适用,同时明确法律标准,统一执法尺度。又如,今年正式实施的民法典,在数据、网络虚拟遗产、个人信息保护和网络侵权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规定,让执法人员在处理一些网络诈骗问题时有法可依。

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需要擦亮眼睛、提高防骗意识,遇到“天上掉的馅饼”,更应采取理智的态度,不给骗子可乘之机,避免被骗风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b3a52adaf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