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雾染”这个新词近期频频出现在网上。“核雾染”之说靠不靠谱?雾霾会对公众健康造成什么影响?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副总工程师陈晓秋走进新华网直播间,为网友讲解如何正确看待雾霾与健康。 2013年《中国气候公报》1月14日公布,2013年的霾天创52年来最多。而近期网络流传一篇文章中提到的“核雾染”这个新词引发公众高度关注与热议。15日晚,新华网邀请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副总工程师陈晓秋做客新华访谈时,驳斥了“核雾染”的提法,称放射性物质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1月15日 新华网) “核雾染”风波缘于自称“物理博士”的马可安一篇文章《雾霾另一个真相——核雾污染》。文中将雾霾经久不散的原因归咎于空气中漂浮的粉尘颗粒中含有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大营地区煤矿的放射性铀。新华网邀专家做客新华访谈,以翔实的科学常识和科研资料,驳斥了这种并无科学依据的不负责任言论,回应了民众关切,澄清了模糊认知。 综合两位专家的观点,要弄清雾霾天气与民众健康的关系,必须把握两个关键环节:一是空气中漂浮的粉尘颗粒是否含有放射性物质;二是这种放射性物质是否达到了对人体有害的程度。“放射性”的确是环境保护需要关注的因素,但就公众健康而言,它不过是众多因素中的其中一种,而且往往并非主要的危害因素。 铀作为是一种天然的放射性物质,在我们日常的生活环境中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比如土壤、岩石等。至于民众担心其会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并无更多的科学实验证据。铀是天然核素中最重的一个,通常表现为颗粒物,想要进入空气是非常不容易的。而国家核安全局官方网站公布的辐射环境监测数据也显示,2012年8月至今,全国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空气吸收剂量率均处于“正常水平”。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量变和质变问题。正如我们关注农产品的农药残留一样,探寻空气中的放射性危害,也需遵循从量变到质变的认识规律。专家通过对原煤的放射性含量、燃烧后的可挥发性气体和微小颗粒、排放到环境里的核素及数量等的分析研究表明,其放射性对人体的危害微乎其微,这也是国家未将燃煤的放射性纳入监管范畴的主要因素。由此看来,所谓“核雾染”不过是未经科学论证的伪命题。 莫让浮云遮望眼。“核雾染”成为关注热点,折射出民众对严重空气污染和求解雾霾之谜的诉求与焦虑。面对各方质疑,马可安也坦承,将华北雾霾与核辐射直接关联,“完全是我自己的理论推断”,“铀含量高到多少,是否足够引起严重雾霾,这是我的猜测,需要实验数据证实”。始作俑者将个人猜测、并不靠谱的主观臆断抛向社会,除了迎合大众心态以期哗众取宠,更会引发不必要的恐慌不安,负面效应不容小视。专家解读普及了相关科学常识,让“核雾染”谣言不攻自破,也反证出破解雾霾之惑的任重道远和科学态度的弥足珍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b684cd4f8c75fbfc77db2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