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审美性与形象性、情感性的关系 审美性与形象性的关系 人不可能凭空审美,人的审美活动是人对审美对象的直接的、自由的观照。这种审美观照的对象必须是个别的、感性的、活灵活现的。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均无一例外。文学作品之所以必须以人们能够直接感受、观照的形象形态赖以存在,显示其生命力,文学形象就内容而言,一定是具体、流动、能给人以强烈感染的;就形式而言,也一定是符合美的规律、使人赏心悦目的,原因即在于此。但是,文学塑造的形象,并非一般的形象,而是艺术形象,即审美的形象。般 的形象在哲学社会科学著作中也常常可以见到,有的是形象性的举例,有的是直接的形象性的描写:一般的形象在自然科学著作中也不时出现,如生物学描绘的动植物,解剖学描绘的人体。文学形象是基于人们特殊的审美需求而加以知造的是在作家摄取的高有审美价值的形象家杜的基础上.又经过作家创造性的艺术劳动面诞生王世的比如“白杨本来是生物此解党的对象,它属一般形象,但茅盾的(白杨礼费、把白物树比作“生太大,回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成为作家需要再现和表现的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个象征,一个缩心的社会生程会化、心灵化的文学表现对象,即审灵形象。同开:假子和生物学研究的猴子是般形象,(西游记)中塑造的孙情空是审美的形象。 审美形象才是文学作品所独有的。 明白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形象性是文学的质的规定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和层次,但这一规定性是与文 学的审美性相联系的。 审美性与情感性的关系 在文学领域,无论是创作和鉴赏,人们总是带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参与整个活动的。 但是这里所说的“情感”,不是一般意义的情感。广义的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丰富细致、复杂、流动的心理情绪的总汇和表现,是在人的现实生活中,在认识人生和改造人生的过程中萌生、发展、衍变、成熟起来的。这种情感因素并非文学作品所独有,在科学著作中同样存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单纯发泄情感的活动如哭、笑、咆哮如雷或奔走跳跃等等本身,也并不就是文学活动。文学是。种审美活动,文学活动中的情感因素是审美的情感。作为审美对象一文学形象,它是饱 和着作家审美情感审美评价的以 人为中心的综合社会人生图画:是作家审美情感的物态化:作为审美主体读者 也必须凭借自己的审美情感去体验,去感知,去想象,去激情拥抱、熔铸审美对象.达到与审美对象的默契共鸣,从而领悟到审美活动的莫大喜悦。缺乏审美情感的文学形象是苍白的、枯菱的、没有活力的;缺乏审美情感的读者也难以参与审美活动,进人文学作品的佳境。古今中外文学大师们之所以一再从不同角度强调审美情感在文学中的地位,认为它是文学的生命和动力,原因正在于此。明白这一点,我们也就可以得出结论:情感性是文学的质的规定性的又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和层次,但这一规定性也是 与文学的审美性联系在起的。 审美性统驭形象性、情感性 文学特性,指的是文学这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正是由于这种质的规定性,才使文学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由于文学是种内涵极为 丰富多义的事物,是个庞大的精神 创造工程,它的质的规定性应该是多侧面、多层次的。人们可以从不同侧面去认识它,也可以从不同层次去深化对其本质的认识。我们在上面分别考察的文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就是这种多侧面多层次的表现。文学的上述几种质的规定性之间的关系有没有主次?如果有,什么是更主要的、更本质的属性? 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人的活动总有一个 目的,这目的就构成了 活动的本质。”他认为一切人类活动和产物的本质都是按照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去估价和确定的,它同样适用于对文学艺术的本质分析。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这里提出的人类活动的目的决定活动的本质思想,对我们把握文学特性有着深刻的启迪。 那么,文学的根本目的又是什么呢?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文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使人们在审美享受之中提高审美、创美的能力。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审美性就成为文学的本质特征,它是文学的质的规定性的第位的基本的方 面和层次。审美性 与形象性、审美性与情感性之间分别存在着主与次的关系。 综上所述,文学的审美性、形象性、情感性三者的关系是:文学的审美性决定制约着文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形象性情感性同样是文学的重要特性,但它们是由审美性所统驭。审美性是文学的首要的本质的特性,是对文学特性的深层把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bd275b9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