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理论 一、对早期功能主义理论的批判与发展 早期功能主义理论有三条经典假设:功能统一性、功能普遍性和功能不可缺少性。默顿对这三条假设进行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修订性的新概念,赋予功能主义以新的活力及持续的影响力。 1、 功能统一性(Functional Unity)假定:社会系统的各个部分是协调一致、相互促进的,不会产生不可协调的冲突。 默顿指出,功能一体性的假定违反事实,社会习俗或情操对某些团体可能具有功能,而对同一社会的其他团体可能具有相反的功能。因此,功能一体性假设导致分析者忽略了“一定社会或文化事项(习俗、信仰、行为模式、制度)对各种不同的社会团体以及这些团体的成员所造成的迥然不同的后果。” 在对此假设进行批判时,默顿提出了功能接受者的概念。这一概念强调分析某一项目的某一特定后果时,要注意划清这一后果在社会系统中发生影响的范围和受它影响的群体界限,因为对不同群体而言,同一后果可能产生不同的功能。以宗教制度为例,宗教制度在促进宗教群体内部整合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同群体间的争斗,以及宗教群体与社会其他部分之间的紧张。默顿对功能统一性假设的批判引导功能分析者开始关注利益冲突和阶级矛盾,而且在说明某一现象的功能时,必须指出对谁有功能。 2、 功能普遍性(Universal Functionalism)假定:所有标准化的社会形式或文化形式都具有积极的功能。 默顿指出,进行功能分析的社会学家不能预先假设所有标准化行动模式都利于系统生存,因为有些标准化的社会文化形式会产生减少系统适应或协调的后果(负功能),或是产生的后果与系统生存毫不相关(无功能)。 他的“反功能”概念,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一般功能失调,即某些事物发生功能性失调的社会后果。用他的话来说,即是一个事物具有“减少系统的适应性和调节性的后果”。例如,科层组织的专门化有利于个人才能的更好发挥,有利于组织对环境的更有效反应。同时,科层组织按照一成不变的规则仪式主义去办事,官员们逐渐把遵守规则看作是目的本身,就会丧失对新情况灵活的反应能力,就可能发生专横,就会使组织实现主要目标的进程受到损害。第二,相对功能失调,即是否属于功能失调是根据所论对象而定。用他的话来说,即要看某事物“对谁是功能的和对谁是反功能的”。例如,一种社会制度,对于某些人与群体可能是功能和谐的,对于另一些人或群体则可能是功能失调的。默顿从制度与实践的关系中,区别制度的正功能与反功能,比帕森斯的一般功能论就前进了一步。 此前,功能分析者只研究制度的积极方面(整合、均衡),而忽视消极方面(紊乱、问题、干扰)。但事实上,社会只是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平衡,反功能重申了研究者过去忽视的方面,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探求社会变革的原因。默顿还指出,对反功能的研究应在历史的框架中进行,因为任何项目都可能有持续性的多重后果,应引进时间维度对这些后果进行考察。 3、功能必要性(Indispensability)假定:任何风俗、观念和信仰都满足一些重要功能,都完成一定的职责,在整体运行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默顿认为,在多数情况下,总存在着可供选择的功能替代物(可以用来履行同一功能的多种结构或单位)。功能替代物的概念否认了这样一个观点:现存的制度都是必需和有益的,使社会学家认识到不同的制度可以发挥相同的功能,扭转了功能主义者对社会现状持单一赞同态度的倾向。 4、显功能和潜功能 “显功能”是指人们能观察到或者期望出现的功能;“潜功能”则是指人们没有意料到也不希望出现的功能。 默顿将显—潜、正—反功能交叉分类构成功能分析的四个基本取向:显—正功能、潜—正功能、显—反功能、潜—反功能,对任何项目都可以按照这四个取向进行功能分析。默顿提醒我们要特别注意潜—反功能,因为一项社会制度除了显现在外的正功能外,还会附带产生一些没有意料到的副作用,这些潜在后果可能导致系统紧张、紊乱,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产生社会问题,威胁原有结构,为了消除威胁,必须建立补偿机构,刺激社会变革,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而潜—反功能的分析取向可以引导功能分析考察社会问题和社会变迁现象。 二、中层理论 1、中层理论 中层理论是介于抽象的综合性理论同具体的经验性命题两者之间的一种理论。默顿的中层理论是一种功能论,而且脱离抽象层次而力图接近经验事实。默顿指出:“在社会学中,中层理论原则上应用于指导经验的调查。它是以下两种理论的中介:一方面是同观察到的特定等级的社会行为、社会组织的社会变迁相离甚远的社会系统的概括理论(宏观理论),另一方面是完全没有概括化特点的有条理的详细描述(微观理论)。”他认为,构筑帕森斯那样抽象的统一理论,条件还不成熟,因为缺乏必要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基础,还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而只热衷于研究实际间题,也会限制社会学的发展。所以,现代社会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具体的、适用于有限数据的理论”,即“中层理论”。 中层理论是社会学定性分析的一种范式。默顿以功能主义思想为基础,提出了著名的功能分析范式。这一范式可以简化为11个分析要点: (1)分析对象是个什么样的标准化(即定型且重演)事项? (2)主观意向(动机、目的)从何而来? (3) 客观后果怎么样? (4)功能影响了哪些单位? (5)建立功能需求的类型(普遍的与特定的)。 (6)具体而详尽地说明履行某一特定功能的社会机构。 (7) 履行某一功能的事项的选择项、对等项、替代项。 (8) 履行某一功能的事项的替代等变异范围,即社会结构的约束范围。 (9) 社会动态与变迁。 (10) 通过比较分析证实功能分析的结论。 (11) 有关意识形态、社会学者的地位与角色对功能分析有何影响。 2、越轨理论 作为中层理论的倡导者,默顿发展了一系列论述种种主题的中层理论,越轨理论便是其中之一。在发展越轨理论的过程中,默顿运用了功能分析的经典分析要素,即文化目标和制度化规范。在这一过程中,他把失范当做主要的自变量。失范是指文化目标和合法手段之间的矛盾状态。人们为了适应失范状态,采取了五种不同的适应方式:遵从、创新、仪式主义、隐退主义、反叛。如下表: X Y (失范) (越轨) 文化目标 + + - - ± 制度化手段 + - + - ± 行为类型 Ⅰ 遵从 Ⅱ 创新 Ⅲ 仪式主义 Ⅳ 隐退主义 Ⅴ 反叛 在用图表对该理论模型进行描述时,默顿用“+”表示接受文化目标或是制度化的手段,“—”表示拒绝表示接受文化目标或是制度化的手段,“±”表示拒绝并代之以新的目标和标准。默顿认为,文化生产目标,社会结构决定达到这些目标的手段。达到目标的合法机会并不平均分给每个社会成员。如果接受了文化目标但却缺乏达到目标的合法手段,就会产生失范,发生越轨行为。默顿认为,社会结构对社会中某些人施加一种确定的压力,使其成为不遵从者,因而,一定的社会行动类型总与社会结构相关,越轨行为也是社会结构因素作用的结果。 默顿越轨理论的基本主张是提醒人们在现存社会结构和现存社会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提出目的和实现这些目的。他说,“地位的分配”即社会福利和整个社会地位的分配,要不导致社会系统结构发生变化,应当保证社会每一个层次的人们都能得到奖励。“应当这样来安排竞争过程中的地位分配,即对各社会群体听属成员的奖励在任何一级都要得到保证,否则将发生反社会行为。我的论点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反社会行为,应被看作是由文化因素决定的要求与为实现这些要求的社会可能途径之间脱节的征兆。”他的理论倾向可以概括成一句话:人人都安分守己,人人都如愿以偿。在社会不平等的情况下,希望大家都遵从社会规范,同时又奖励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是一种改良主义社会观,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现状总的维护立场的一种体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c06370ff78a6529657d5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