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生态平衡?其与生物群落的演替有什么关系 生态平衡: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各部分(生物、环境和人)的结构和功能均出于相互适应协调的动态平衡,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一种良好状态。 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群落的演替(称外因性演替),所以当生态不平衡,失调时,也就是生态环境变化时,必然会引起群落的演替。(群落演替还有种方式内因性演替)。 生态平衡失调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谓之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稳定状态。生态系统可以在人为有益的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上述定义表明: (1)自然生态系统经过由简单到复杂的长期演替,最后形成相对稳定状态,发展至此,其物种在种类和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即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保持平衡状态。此时,系统中的有机体将所有有效的空间都填满,环境资源能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例如,热带雨林就是一种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群落,其垂直分层现象明显,结构复杂,单位面积里的物种多,各自占据着有利的环境条件,彼此协调地生活在一起,其生产力也高;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内部调节能力(“见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条); (3)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在生物进化和群落演替过程中就包含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人类应从自然界中受到启示,不要消极地看待生态平衡,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维护适合人类需要的生态平衡(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或打破不符合自身要求的旧平衡,建立新平衡(如把沙漠改造成绿洲),使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效益更高。 什么是生态系统?有哪几种类型?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 生态系统的概念是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Tansley)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提出的,到了五十年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承认,到了六十年代已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研究领域。 生态系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任何生物群体与其所处的环境组成的统一体都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小至一滴水,一把土,一片草地,一个湖泊,一片森林,大至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流域,一个国家乃至生物圈。 仅以鱼塘为例:鱼塘中有许多水生植物、浮游动物、微生物、还有许多食性不同的鱼类等。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鱼类以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食,鱼类和其它水生生物死亡后,在微生物参与下被分为解成二氧化碳(CO2)、氮、磷等基本物质,而这些物质又是水中浮游植物的基本营养物,微生物在分解过程中要消耗水中的氧,被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来补充。水中各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池塘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有哪几种类型? 地球表面的生态系统多种多样,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把生态系统分成若干类型。 按生态系统形成的原动力和影响力,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三类。 凡是未受人类干预和扶持,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依靠生物和环境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均属自然生态系统。如原始森林、冻原、海洋等生态系统;按人类的需求建立起来, 受人类活动强烈干预的生态系统为人工生态系统,如城市、农田、人工林、人工气候室等;经过了人为干预,但仍保持了一定自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为半自然生态系统,如天然放牧的草原、人类经营和管理的天然林等。 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来划分,把生态系统分为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又根据水体的理化性质不同分为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流水水生生态系统、静水水生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海岸生态系统、浅海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远洋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根据纬度地带和光照、水分、热量等环境因素,分为森林生态系统(包括: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温带落叶林生态系统、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包括:干草原生态系统、湿草原生态系统、稀树干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包括:极地冻原生态系统、高山冻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人类是如何干预自然人类为对抗气候变化展开的“地球工程”,对于地球及人类的未来是否安全?科学家和决策者就此展开了讨论,但无可否认的事实是,不管我们是否打算做什么,事实上在有意无意中,人类早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地球工程”——从将地球上可用淡水的1/3用以灌溉农田,到将地球2/5的陆地用以放牧,人类一直都在改造大自然。人类干预地球物理过程的后果,我们尚无法确定,但有科学家认为,诞生人类文明的更新世已不复存在,人类活动很可能引发了一个新的地质年代——人类世。我们现在生活在人类世地质时代,一个由人类决策,由人类决定地球命运的时代。 以下是人类干预自然,改造地球的几个实例。 5亿家庭的炊烟“抹黑”地球 5亿家庭,大多在亚洲和非洲,将木材、煤炭和动物粪便燃料后变成炊烟,炊烟带着被成为“黑炭”的尘粒进入大气层,在那里形成一个吸热层,雨滴裹着这些尘粒从天空降下,污染着地球表面。 据估计,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北极气温上升了1.7℃,其中一半原因是黑炭污染的结果。黑炭污染改变了气候模式,在南亚和西非造成了降雨量急剧减少,还造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冰川融化,对数亿人口的供水来源构成了威胁。 引水灌溉导致水资源枯竭 科学家将江河湖泊以及底下层里的所有淡水称为“蓝水”,人类每年要用掉其中大约1\3,地球上江河湖泊的1\4的水在到达大海前就已经被抽干枯竭了。 对于局部地区来说,这种变化将导致天气模式的变化。例如哈萨克斯坦曾经广袤浩瀚的咸海,由于大规模农田灌溉抽干源头水源,导致当地气候急剧变化,冬天更寒冷,夏天更炎热,降雨更是变得极为稀少。 地区性的气候变化是否会产生全球性的影响,还有待于继续观察。 土地滥用损害“地球之肺”,形成“海洋死区” 现在,地球陆地面积的约12%被人类用于耕作农作物.这样做的后果有些难以预料,比如我们很难知道大平原的农业生产如何影响着地球气候,有些则比较明显,比如亚马逊热带雨林的森林砍伐活动破坏了该地区水的蒸发和冷凝循环,“地球之肺”有可能变成为热带稀树草原。如果亚马逊雨林失去了其巨大的二氧化碳吸收能力,地球气温将再度上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c6f3748be1e650e52ea9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