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景物赏析

时间:2023-02-02 23:08:2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与地坛》(节选)的景物描写赏析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思考人生、叩问灵魂之作。在文章第一部分,作者的

笔墨着重于三处景物描写,耐人寻味。 第一处景物描写在第三自然段。首先,这段文字用词准确、生动,意境深远,画面感强。“剥蚀”接“琉璃“,可见古殿斑驳陆离,坑洼不整;“淡褪”接“朱红”可见门壁暗淡无彩,浓淡不均;“坍圮”“高墙”“散落”“玉砌雕栏”可见高墙参差残破,横竖杂乱:四组动宾短语准确地写出了地坛历经沧海桑田已变得荒芜破败,重组意象,是一幅萧条悲凉的画面,极具立体感!更妙的是,作者用“浮夸”修饰“琉璃”“炫耀”修饰“朱红” 两个形容词感情色彩强烈,在矛盾对立中产生强烈的效果,过去愈显辉煌宏大,愈见今日地坛之荒芜萧索。而且,两个形容词由动词活用而成却不露斧凿,给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陌生感和距离感,叫人拍案叫绝。其次,写景是为了抒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地坛的荒芜来为了寄托自己内心的苦楚。“我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曾经的希望、成就、荣誉都被“剥蚀了”“淡褪了”“坍圮了”,未来的生命也无法预知,“我”失去了青春的狂妄,生命的骄傲, “我”内心的苦闷恰如老柏树般苍幽,如此,“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是多么地让人痛恨。正如作者言,“我”第一次来到这个地坛就感觉到“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我与地坛是同命相怜,我们的缘分也真正开始。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第二处景物描写在第三自然段。这段文字巧用修辞,寓情于景,细节真实可感,动词准确生动。用比喻手法写“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多么轻盈的薄翼,多么可爱的小精灵!一个“停”准确地写出了蜜蜂飞行时仿佛停留在空气中的形态。用拟人手法写“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既让人触不及防,又觉生趣盎然,且叙述有波折,静中有动,趣味横生。一个“捋”不光写出蚂蚁因腿长腿多前行时蚁身贴着蚁腿的状态,更写出蚂蚁像一位智慧的老人,捋须沉思,顿悟真理,恍如梦醒,亦动亦静,想象奇特,叫人哑然失笑。“瓢虫”本来爬得慢,用拟人手法说“不耐烦了”“累了”“忽悠”“升空”连用更是准确写出瓢虫迅速地垂直上升而飞行的习性,闭目想象,慢吞吞的瓢虫实在有趣,也让人万分惊奇。“露水”滚动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极度夸张,光彩夺目。同理,此处也是寓情于景。此处景物描写生机盎然,蕴含着作者开始从人生的苦闷绝望中走出来,开始发现生命的美丽,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蜜蜂虽小,却忙碌不停,不也能够绽放自己独特的美丽?蚂蚁虽弱,不也在思考人生,并从思索中获得勃勃生机?瓢虫虽笨,但只要执着,不也有“忽悠一下升空了”的曙光?露水只要积蓄力量,不也能“压弯了草叶轰然地摔开万道金光”?生命是如此顽强、旺盛!那么一个人呢?“我”虽然失去了双腿,但生活还将继续。于是,作者开始思考生命。一个人出生了就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且必然会死去——这是一种解脱。没法选择死,却能够选择怎样活。“我”从蜜蜂、蚂蚁等事物中看到生命的希望和韧性,获得重生的勇气和信心,但到底该怎样活着呢?答案在第三处景物描写。


第三处景物描写在第七自然段。全段用排比的手法,连用六个“譬如”,具体阐释了“怎样活”的问题,表现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落日”虽迟暮,但仍能“照得灿烂”夺目,“坎坷”相伴终生,不可逃避,只能迎接;雨燕高歌,虽然寂寞,却能把天地叫得苍凉,活着不是该坚守自我,忍耐孤独,追求伟大,执着顽强地面对理想吗?生命有时候也是一种悲壮美;孩子可爱的脚印,那是告诉我们,生命是美好的,是有希望的,追求自由、快乐吧,保持天真、热情吧;苍黑的松柏永远站在那里,他见证着宇宙的永恒,岁月的无涯,生命是多么渺小又是多么伟大,生命是一种坚韧;草木泥土散发清香,让人想起生命的朴质、纯真,记忆的充实美好;落叶的飘落不是终结,而是化作春泥的开始,生命是一种奉献,一种更替,一种永恒。 总之,《我与地坛》(节选第一部分)语言新奇,用词准确,描写生动,变换的景物描写预兆着作者人生态度的转变。刚开始时,“我”来到地坛“仅为着哪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的内心是苦闷的、绝望的、迷惘的、愤世的,所以看到的只是“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一切死气沉沉;当“我”真正读懂地坛后,“我”发现“园子荒芜并不衰败”“我”开始重新审度生命,对生命慢慢有信心,所以笔下的景物在“坎坷”中透着一股强大的生命力;重拾信心后,“我”开始思考生死问题,认为应该以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去发现生命的真正价值,于是描写的景物意境深远,内涵深刻。 这部分在对地坛的景物描写中寄寓了自己对生命真谛的思考与领悟,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基础,在后文中他才会用一种审美眼光观察行走在地坛的人,发生在地坛的事。 注:感谢陈老师修改[转载]原创:《我与地坛》(节选)的景物描写赏析。 附:《我与地坛》第一部分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cee0125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