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苏轼

时间:2022-04-01 17:11:3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定风波 苏轼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而这首定风波的小序则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显然,这首词是借道中通雨一事,来抒写作者当时余独不觉的心境的。余独不觉即是泰然处之的人生态度。 读准字音把握字词 同行ng 吟啸xiào ng 料峭qiào 一蓑suō烟雨 萧瑟 ⑴芒鞋:草鞋。

⑵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 然自若的情态 ⑶料峭:形容微寒。 品读·鉴赏·探究

1、自由朗读词作,并结合注释谈谈这首词的上下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出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

样的态度?

3. 词的上片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4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上片的点睛之笔,说说这句话的含义,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品质?

5、词的下阕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

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请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谈谈你对这句词的理解,它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1、自由朗读词作,并结合注释谈谈这首词的上下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的心境; 下阕写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词前小序云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2.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出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

的态度?

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 3. 词的上片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上片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

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4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上片的点睛之笔,说说这句话的含义,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品质?

这两句将作者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然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说明苏轼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5、词的下阕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

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请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谈谈你对这句词的理解,它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不是。这是一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

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句,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不管是风吹雨打,不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了虚无。这反映了苏轼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旷达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艺术归纳

1、表达方式:

融叙事、写景、抒情、议理于一体 2、表现手法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虚实结合:一蓑烟雨既是眼前的实景,又虚指作 者的人生遭遇。 3、风

语言质朴,感情平和,境界明快 4、抒情主人公形象:

旷达潇洒、超脱乐观的智者形象。 小结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复杂而深微的情致及旷达情怀。塑造了一个乐观,旷达的主人公形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efc6e030242a8956aece4c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