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方法首尾呼应----“首尾呼应法”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可仿可学的作文技巧 ---------“首尾呼应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角色,置身于课堂教学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教学行为实行持续的反思,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实行持续的探究,对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实行持续的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理解。 经过多年的作文教学的反思、总结,在实践中我摸索出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也总结、归纳出了一定的指导学生写作的方法,“首尾呼应法”就是其中一种。 一提到“首尾呼应”,大家可能会很自然地想到大作家朱自清的名作《背影》。这篇文章是这样开头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短短二十四个字,既写出了“我”对父亲的思念,又点了题、点明了本文回忆的重点——“背影”;文章的结尾写到:“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他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结尾既点题,又与开头相呼应,再次表达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和思念之情!这样首尾呼应,把父子间浓浓的亲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且几次点题、前后呼应,使全文结构紧凑,浑然天成。 由此可见,“首尾呼应”就是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内容上互相关联,互相照应,前面讲的内容,后面要做出相对应的交代,这样能够使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密,更好的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那么,在写作文时应该怎样“首尾呼应”,有哪几种具体的方法呢?现归纳如下: (一)叙议呼应。 文章的开头客观地叙述事物,不加以评论,不流露作者的倾向性。而在结尾能针对叙述的事物加以议论、评说,生发出作者的思想理解并激发出作者的主观情感来。如冰心的散文《荷叶 . 母亲》,开头的叙述朴实平凡:“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结尾是“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样的先记叙,后抒情议论,既首尾呼应,又升华了文章歌颂“母爱”的主题。再如学生的作文《“韩流”来了》开头写道:有人曾诙谐地说:“‘非典’来了,中国人没有倒下;‘禽流感’来了,中国人没有倒下;‘韩流’来了,中国人倒下了一大片。”结尾写道:“一阵“韩流”来了,给我们带来了和谐的温暖,在感动和感慨的背后,我们需要的,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深思和学习。不要再让武陵渔人迷失在桃花源的尽头,扬起嘴角,给自己一个微笑,给世界一缕和谐的阳光”,这样“首尾呼应”,既写出了小作者对“韩流”的准确态度,又突出中心,引人深思。 (二)回复呼应。 “回复呼应”,即开头是怎样的起点,结尾又回复到这个起点上。文章绕了一大圈,即使中间的内容浩浩荡荡,仍然绕不出开头所规定的内容圈子,结尾仍是重复开头所提出的问题,或是从特定的情景出发,结尾重新回到这个特定的情景中来。如:清代林嗣环的《口技》,文首是“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 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文尾是:“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样,首尾呼应,用道具的简单,衬托出口技表演者的技艺的高超,使结构更加严谨,更好的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又如学生的记叙文《老师的眼睛》,这篇作文的开头是这样的:“王老师是我的班主任,她中等身材,圆圆的脸,一双大眼睛水汪汪的,初看好像没什么特别,不过仔细一瞧,嘿,王老师的眼睛会说话呢。” 开头之后,文章抓住老师的种种眼神,如关心、鼓励、严厉、赞许等,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老师关心爱护学生,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在结尾处,文章这样写:“王老师的眼睛多神奇呀!她用不同的眼神在和我们无声地交谈,虽无声却有千斤重呀!” 这样的结尾强调了文章开头所写的“王老师的眼睛会说话”,而且进一步表明了作者对王老师眼神的理解,表达出心心相通的师生之情。结尾照应了开头,首尾呼应,给人以完整严谨的感觉,使人在阅读时,进一步感到全文内容前后连贯,紧凑集中。又如学生的议论文《磨练》,开头写道:“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彩虹;经历过磨练,才能变成功。雏鹰不经历悬崖上的生死考验,怎能展翅高飞?花蕾不经历风吹雨打,怎能竟相绽放?柳条不经历寒冬的肃杀,怎能在春风的抚摸下一夜抽出新芽?” 结尾写道:“ 雏鹰经历生死的磨练得以展翅翱翔,花蕾经历风雨的磨练得以竟相开放,柳条经历寒冬的磨练得以抽出新芽,人生,也因经历磨练而更加精彩!”这样文章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彩虹;经历过磨练,才能变成功”,并以反问、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磨练”对柳条、花蕾、雏鹰的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结尾回复呼应,再次点明中心论点,与开头相照应,结构紧密,论证严密!再如学生的说明文《我的小卧室》开头是:“今天我就领大家参观一下我的小卧室。我的小卧室可雅致了。”结尾是:“我的小卧室虽然不大,却很温馨舒适,我喜欢它,爱护它。”开篇介绍说明的对象及特点,结尾又回到说明的对象及特点,这样在结构上构成“首尾回复呼应”,浑然一体。 (三)因果呼应 “因果呼应”,是指文章的开头的内容是某种原因,结果的内容是开头原因引起的必然结果。前因后果,顺理成章。如:宗璞写的《紫藤萝瀑布》,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读者可能会想:作者为什么“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由此可见,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读下文;结尾写到“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读完全文,我们不难理解作者停止脚步和加快脚步的原因:作者被眼前盛开的灿烂辉煌的紫藤萝所吸引,回想十多年前紫藤萝的不幸遭遇和现在盛开的繁花似锦,她感悟到了生命的美好永恒,觉得不能陷在个人的不幸中不能自拔,应该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珍惜生命,让生命更加绚丽。于是“不觉加快了脚步”。再如学生的作文《风,穿越平凡的伟大》开头写道:“ ——风从湖边走过,湖面荡起美丽的涟漪;风在田野飘过,染青了沉睡刚醒的禾苗;风在果园徜徉,把花粉播在了希望的田野上。轻轻地、悄悄地,一种温柔的过往,竟使得这万物萌发出生机勃勃的幽香。风,便是这平凡的奉献者,它成就了一种能够穿越平凡的伟大。”结尾写道:“——愿为一缕风,让爱和仁慈悄无声息地降临。这,该是一种穿越平凡的伟大吧!”,文章开头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述出“风”的作用,引出下文对风的歌颂:一、风是母爱;二、风是一种胸怀;三、风是一种坚守。正因为“风”的平凡伟大,所以小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愿为一缕风”,首尾互为因果,前后呼应,点明中心,升华感情! (四)情景呼应 “情景呼应”就是在文章的开头通过客观景物的描写,渲染某一种氛围,结尾又回到景物描写上来。例如鲁迅的《风筝》开头写到:“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文章的结尾写道:“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 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文章从“看到北京的冬季有风筝浮动便惊异和悲哀”起笔,将整篇作品的背景放在一个悲凉的氛围中,触景生情,回忆往事。结尾又写了“无可把握的悲哀” 、“肃杀的严冬”、“寒威和冷气”,既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又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因毁坏弟弟自制的风筝的深深自责和忏悔之情。再如有一篇学生的文章《老槐树》,开头是这样写的:“迎着瑟瑟秋风,踏着片片落叶,沿着村头的弯弯的小路,怀着沉痛、苦闷的心情,我默默地走着走着。哦,老槐树,我又回来了,又来到了你的身边。抚摸着老槐树那粗糙的躯干,看着眼前这飘零的落叶,我又陷入了痛苦的回忆之中……”。文章的结尾写道:“从此,每当秋风吹起,我都徘徊在村口的老槐树下,追忆起老奶奶。啊,而今又是秋风瑟瑟,又是落叶片片……”文章从“秋风落叶”起笔;将整篇作品的背景放在一个悲凉的氛围中,触景生情,回忆往事。结尾又写了“秋风瑟瑟”“片片落叶”,既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又进一步抒发了对“老奶奶”的深厚感情。 从以上的课文、学生习作中能够看出:“首尾呼应”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中都有所使用。现按照文体把它们的具体的方法归纳为: 1记叙文:或开头叙述事物,结尾抒情议论;或开头描写景物,结尾再写景物;或开头交代起因,结尾告知结果;或开头提出问题,结尾作出回答;或开头抒发情怀,结尾深化主题。 2议论文:或开头提出问题,结尾解决问题;或开头提出论点,结尾再现论点;或开头由某种现象引出论点,结尾再回到某种现象,强化论点。 3说明文:或开头介绍说明对象及特点,结尾再概括说明对象及特点;或开头从日常生活写起,引出说明的对象,结尾再回到日常生活,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叙议呼应”中心明 “回复呼应”成一统。 “因果呼应”顺文理, “情景呼应”感情丰。 总来说之,“首尾呼应法”仅仅众多写作技巧中的一种简单而易操作的方法。只要我们老师做个有心人,用自己一颗爱心,去给学生“一把钥匙”,让他们在广阔的写作之路上自由驰骋,教会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体验、感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使用,就能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写出更多更优秀的文章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f6181da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