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伟大启程——毛泽东水口决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伟大启程——毛泽东水口决策上井冈 作者:万莉萍 来源:《大经贸》 2019年第10期 万莉萍 【摘 要】 1927年10月21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失利后的工农革命军从酃县(今炎陵)水口出发,引兵上井冈,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启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当年毛泽东在炎陵水口引兵上井冈点亮的星星之火,也就成为中国道路自信的力量源泉! 【关键词】 革命道路 启程 毛泽东 水口 井冈山 井冈山斗争时期,酃县(今炎陵)作为根据地的核心组成部分,毛泽东在这里开展了系列首创性的革命实践活动,为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开启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一、中国革命道路的理性思考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坚持“无产阶级、城市中心、工人运动”理论指导中国革命,而毛泽东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对于农民、农民运动的态度和观点。但国共合作掀起了第一次国内革命运动的高潮,毛泽东的观点和主张没能引起党内的重视甚至遭受不屑和嘲讽。1927年4月国共合作彻底破裂,中国革命形势急转直下,中国共产党瞬间面临绝境,针对当时局势毛泽东提出了“上山”思想,其主张在他任前委书记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遭受失利时,出现质的飞跃,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为中国革命的战略转移找到一个落脚点和新的出发点。可以说,毛泽东的“上山”思想,不仅孕育了“水口引兵上井冈”的重大决策,而且成为我们党“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伟大战略的宝贵资源。 二、中国革命道路的现实选择 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但很快遭受严重挫折,前委书记毛泽东当机立断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通知起义各部队到浏阳文家市集结,退却萍乡,折转芦溪,再遭重创,部队只能朝敌人相对薄弱的湘赣边界转移。 部队到达莲花收到宋任穷转呈的中共江西省委的密信,得知江西井冈山一带有共产党领导的地方武装,这对毛泽东转移部队上井冈山有一定的导向性。 9月29日起义部队到达永新三湾,毛泽东致信袁文才欲与其共谋大业,但遭回信“请另择坦途”的婉拒。古城会议上袁文才代表再次表达“请另择高山”的态度。毛泽东仍不放弃,决定面见袁文才,大仓会见后袁文才只答应提供给工农革命军三个月的粮食,留下部队伤病员。于是毛泽东在茅坪设置后方留守处后带领部队继续前行,往湘南靠近。 14日来到酃县水口,基于水口的优越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毛泽东决定让部队在此休整,同时等待消息以便决定部队的去向。就在水口,毛泽东根据现实条件和形势变化,深思熟虑、科学判断作出了引兵上井冈的伟大决策。 水口决策的现实条件:一是好的地理环境,休整练兵有保障。水口位于县城南部,地处洣水上游一个盆地,四面环山,河流穿境而过,仅有狭小的出入口,是通往湘南和广东省的要道。这里是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是罗霄山脉中段商业重镇; 二是好的地方党组织,调查研究有依靠。早在1926年8月,中共酃县特别支部成立,马日事变遭受到严重破坏,1927年7月周里回家乡成立了中共凉桥党支部,与此同时,黎育教、邝光前受党组织派遣从武汉回到酃县恢复了党组织活动。1927年10月毛委员到达水口,周里立即前往汇报工作,并认真照办了毛泽东交代的三件事——找一张酃县地图、找一个向导、去茶陵侦察敌情,全力支持毛泽东当时的革命活动; 三是好的群众基础,革命活动有助力。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酃县在1926年就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序幕,成就了酃县革命斗争活动中的有生力量。当时酃县革命活动的中心就在南片的水口、中村、策源,部队的到来很快被老百姓普遍接受和认可。 水口决策的历史机缘:“一周调研”——熟悉了地方,整顿了队伍,摸清了敌情。毛泽东在水口近一周时间的调研一是充分熟悉了地方,地方党组织负责人周里找到一张酃县地形图、给部队找一个向导(刘清黎)帮助毛泽东了解了炎陵及其周围的情况,然后他分析各方面因素,认为罗霄山脉中断最有利于工农武装割据,于是坚定了他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想法;二是整顿了队伍,充实部队供给、加强军事训练、实现了三湾改编提出的“支部建在连上”的伟大设想,使得连队立刻有了灵魂,军队有了领导核心,部队即使艰难奋战也不溃败。三是摸清了敌情,周里和周策长茶陵侦查到敌情——湘东清乡司令罗定带领1000多人马分两路进剿工农革命军,一路走酃县县城,一路走酃县西。 “一张报纸”——得知南昌起义部队状况,因应思变。10月18日午饭后,毛泽东拿出一张从当地一个姓李的富绅家里收寻到的《湖南民国日报》来看,得知南昌起义的叶挺、贺龙主力于广东潮汕遭到失利,起义军四处溃散。率部队继续南下与南昌起义部队会合的希望破灭,毛泽东在思考革命的火种该怎样保住,革命的道路该怎样选择。 “一封回信”——王佐相助,吃下一颗定心丸。关键时刻王佐的一封来信同意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给了毛泽东一颗定心丸。因为此时的井冈山山上是王佐的天下,他驻扎在茨坪、大小五井一带,有五大哨所据险而守,又处湘赣交界,西北往永新、南昌,西南至酃县、长沙。此时走遍罗霄山脉中段的毛泽东已熟悉这一带地形,王佐的回信给于毛泽东极大的助力。 在水口,毛泽东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形势果断决定:引兵井冈山,在井冈山周围开展游击战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 于是,毛泽东作出具体战略部署:派团部副官艾成斌上井冈山茨坪与王佐联络,再派游雪程、徐彦刚、陈伯钧、金蒙秀四名军事干部去袁文才部队担任军事教官,以利日后改造袁文才部队。最后兵分两路上井冈,一路由毛泽东率主力部队经炎陵下村到遂川大汾上井冈山与王佐汇合;一路由宛希先率领一营两个连攻打茶陵县城,掩护主力部队转移,而后上井冈山与主力会合。10月21日,毛泽东率主力部队离开水口,经下村于22日到达江西遂川的大汾,24日在荆竹山与王佐派来迎接的侦察队长朱持柳相遇,27日中国工农革命军抵达茨坪,毛泽东与王佐会见。宛希先率部队攻克茶陵县城后,也于10月27日在茨坪与毛泽东会合。这样,毛泽东终于在井冈山立下了脚,随之开创了我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引兵井冈山,历史上也不乏有“文家市说”“莲花说”“古城说”,文中也提到这些地方与引兵上井冈的关联,但最后决策在水口。 当年跟随毛泽东一起参加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斗争的革命家张宗逊回忆说“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是在酃县水口决定的。在文家市,部队集结不是上井冈山,而是往南挺进,力求接近南昌起义部队……这个问题,是部队南进到达酃县水口、从国民党的报纸上知道南昌起义部队在广东汕头失败后,毛泽东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形势而提出来的。直到这时,毛泽东同志才率领部队正式开始了以井冈山为中心的活动。”(张宗逊:《回忆警卫团参加秋收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谭震林回忆录这样写道:“水口决定,在井冈山周围打游击,不再向南走了,于是到大汾打土豪....我带了一个排由大汾送毛主席上井冈山。” 2015年9月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编著《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县委机构——中国共产党酃县县委》第三章第5节专门论述了“水口决策上井冈”的历史史实,这应该就是历史定论。 三、中国道路自信的力量源泉 毛泽东水口引兵上井冈,为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保存革命武装、积蓄革命力量提供了有效途径;为中国革命的战略转移找到了落脚点;为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点燃了星星之火。实践证明,中国革命正是在这条正确道路的指引下取得最后胜利,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才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但是“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当年毛泽东在酃县水口引兵上井冈点亮的星星之火,永远是中国道路自信的力量源泉! 作者简介:万莉萍(1975—),女,湖南炎陵人,汉族,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学历,讲师职称,现任中共炎陵县委党校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政治、地方党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f6287ed74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