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伴皆惊忙” 新解 现行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选入了《木兰诗》,课本对诗中“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句中“惊忙”一词未加注释,显然编者认为该词简单,不需解释。其实不然,“惊忙”在这里较为费解。 上课时,有的老师因为课文本身没有解释,干脆笼统地解释为“吃惊”;有些细心而负责任的老师,则把它译成“吃惊,忙乱”。例如:作为该书配套的教辅资料之一,人民日报社出版、原建平编著的《文言文全解》第40页就是这样解释的:“火伴皆惊忙:伙伴都很吃惊,忙乱。”很显然,这里把“忙”释为“忙乱”。 我认为这种解释是站不住脚的。根据文意,木兰凯旋回家后,重新换上女装与“同行十二年”的战友相见;对战友们来说,结果只有一个:大吃一惊,意想不到“木兰是女郎”。干嘛要忙乱呢?所以,这种解释不能成立。 其实,“火伴皆惊忙”中的“惊”和“忙”意义相同,都是“吃惊,惊慌”的意思,二者构成同义复词。“忙”在这里应该是本文的第三个通假字——“恾”,“惊慌失措”的意思。“忙”的该义项,《辞海》《辞源》均未收录。而在《汉语大字典》(缩印本)第951页,“忙”的第五个义项给出了答案:“忙”通“恾”;在第960页,“恾”的第一个义项:惊慌失措。据《广韵·唐韵》:“恾,怖也。”《字汇·心部》:“恾,失据貌。”《降魔变文》:“帝王惊叹,官庶恾然。”至此,问题迎刃而解。 所以,“火伴皆惊忙”中“惊忙”一词应解释为“大吃一惊,十分吃惊”。而本文的通假字也应该有三个:“帖”通“贴”,“火”通“伙”,“忙”通“恾”。 其实,“惊忙”的这种意义,还可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找到很多例证: 1.我适来于此庙中,忽觉山石摇动,鸟兽惊忙。(《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 2.“启判官,奉大王处分,将太宗皇帝生魂到,领判官推勘,见在门外,未敢引入。”(崔)子玉闻语,惊忙起立,惟言“祸事”。(《敦煌变文集·唐太宗入冥记》) 3.五百人一时举剑,俯临净能。净能思心作法,即变身入殿柱中,莫睹踪由。皇帝惊忙,绕柱数匝看之。(《敦煌变文集·叶净能诗》) 4.雀儿怕怖,悚惧恐惶;浑家大小,亦总惊忙。(《敦煌变文集·燕子赋》) 5.夜深偷入魏军营,满寨惊忙火似星。百口宝刀千匹绢,也应消得与甘宁。(孙元晏《吴·甘宁斫营》,《全唐诗》卷七六七) 6.为言寇来时,白刃穿田亩。惊忙不知路,夜踏人尸走。(刘子翚《谕俗十二首》其一,《宋诗抄·屏山集抄》) 7.千顷芙蕖防棹嬉,花深迷路晚忘归。家人暗识船行处,时有惊忙小鸭飞。(范成大《晚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十,《宋诗抄·石湖诗抄》) 以上“惊忙”均应释为“十分吃惊,惊慌失措”,都没有“忙乱”的意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05f4d08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