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贤易色……”新解

时间:2022-07-26 13:54: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贤贤易色……”新解

看到贤贤易色被历代解释的不伦不类,严重歪曲中华传统文化,贬低孔子得意门生子夏的学识。痛心疾首,不吐不快。

论语·学而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得之学矣。 (本人的句读,详见后面的解释) 先看看历代对贤贤易色的不同解释:

这句有两种主流解释:一种是朱熹《论语集注》中所说: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诚也。朱熹认为人生来就是向善的,但是由于人的私欲蒙蔽了人的善性,所以人尊德性、问道学,都是要去欲存真。他的这个解释也有这个意思,就是要通过学习贤人的好善为乐精神,来更换好色之心。另一种就是解释为择偶,杨伯峻《论语译注》中说:陈祖范《经咫》、宋翔凤《朴学斋札记》等书却说,以下三句,事父母、事君、交朋友,各指一定的人事关系,那么贤贤易色也应该是指某一种人事关系而言,不能是一般的泛指。因此《论语新解》将其中的贤贤易色解释为与妻子相处时,要尊敬她的贤德胜过喜好她的美貌

南怀瑾说:这个色字,很简单,就是态度、形色,而易色也就是转变态度的意思,这样,贤贤易色的白话解释就是看到好的人能肃然起敬。所以他认为,贤贤易色的意思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的确很行,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

季惟斋先生所著的《庸经堂笔记》中,有这么一句话:古儒何尝不知易色即肃敬之意,何必由石泉而发其覆哉。可见,季惟斋先生认为颜师古、何休、宋翔凤、王念孙父子等经学家对易色两字都曾持是肃敬的观点。只是四书集注颁行,且被明皇帝列为诸儒考八股文章必读书,以至于朱熹学说盛行,流毒天下,而肃敬说几近湮没。


贤贤,现在很少有这样的词组构成了,但古语中还是常见的。比如左传中有亲亲还有韩诗外传中有尊尊亲亲都是同样一个用法,一动词一名词。在论语贤贤易色章中,末一贤字指贤人有才德者,首个贤字作动词用,学习贤者义。

易,春秋去周未远,应接周易之义。汉许慎说文解字:易,蜥蜴、蜒、守宫也,象形。《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一曰从勿。从金文和篆文中的写法来看,确实取蜥蜴,取蜥蜴之善变。从古文字取义的一惯创造来说,取动物之形而定其性,则意当是有说服力的。古人将连山、归藏、周易同列大卜来说,取其变的意思也是有很显然的。易,改变义也。这应该没有什么异义的,关键在于对字的理解了。 今人看到色字,首先想到的是女色,这也可以理解,因为色在现在好像就剩下这个主要意思了。其实古文中的大部分时候都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色,朱熹时代的古儒也是明白的。色的本义是脸色。就是态度、形色。

同样在《论语》里,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个色也是脸色、态度的意思,而绝不是女色的意思。通观《论语》二十篇出现字达二十处之多,而被认为与女色有关的,除贤贤易色外,就只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卫灵公篇第十五)。其它均为脸色、颜色、表像等。

佛经里也有很多的,比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色意思就更广了,凡是看见的都是色。佛学里的乃是指生相、亦即表像,也非指女色

因此有网友对本句的解释是:(我们)学习贤人(圣贤)是应该注重其内在的本质,而不是光学习他的表像。一个人事奉父母,能尽力而为;为君主做事,能有献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能讲信用。这样的人即使说没有学习过,我也认为他是学习过了。


这位网友的解释也有道理,不过也有不足,整句逻辑有问题,前后矛盾,前面说不学表象,而后面却说的都是表象。

开始我也想当然地认为色就是态度、脸色,也就是看到贤者能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不过仔细想想,子夏作为孔子的得意门生,虽然不至于动辄以女色举例,但说话也一定非常注意整体的意思表达和前后的逻辑关系,不会说出前言不搭后语的话。因此分析含义必须从全篇和全句的整体上把握。

从学而篇来看,通篇贯穿着学习方法和学以致用的态度为主线,因此本句一定与学习方法或态度有关。从全句看,从句式表达上显而易见整体上应该分为三个部分:1.贤易色 2.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3.虽曰未学,吾必得之学矣。因此把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等同看待显然不是子夏的原意,否则他一定会注意句式的统一,他会说事妻,如何如何;事父母……”把第二部分作为第一部分的具体化或解释应该更符合逻辑或子夏的原意。这里的应该解释成角色更为合理。

全句的意思是: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并学习贤者并且还善于明确和转变好自身的不同的社会角色定位,即在家中能够尽心竭力照顾好父母、在社会工作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与朋友交往时能够做到言而有信。这样的人虽然谦虚地称自己没有学过什么,但我也能得出他实际上不仅学了而且还很有学问的结论。

综观全句,子夏其实是在说明在社会中能够正确地把握、转化和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其实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这其实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至于有些自以为是者将此污蔑为变色龙,鄙人实不敢苟同。)

两千多年前,子夏就提出了角色定位的思想,不愧为孔门十哲之一。

标签: 国学

论语

贤贤易色

子夏



分类: 文化经典 所属版块

: 读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53f036e5ef7ba0d4b733b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