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

时间:2022-04-28 08:30: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学习辩证地看问题。 2.学习课文针对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展开反驳的方式,掌握作者论证的思路。 3.学习作者运用例证、引证阐述观点以及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4.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学会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反驳的方法。

2.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思路及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小组学习法、探讨比较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用幻灯片制作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

一、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相关词语的音、形、义,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二、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如生平、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三、查找有关驳论文的相关资料。 四、查询有关读书的方法。

(以上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在泛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大意,探讨作者论证思路。在精读的基础上,把握课文注重说理、深入分析的写作特点。

一、课文导入

释题导入式。老师提问不求甚解的含义。

明确: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作深入理解。(贬义) 师:本文的标题是“不求甚解”,可见作者提倡不求甚解。到底为什么呢?请大家进入课文。 展示教学目标(略) 展示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反驳的方法。

2.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思路及论证方法。 二、检查课前预习: 1.作者(个别提问) 邓拓(19121966,笔名马南邨,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福建人民政府的反蒋爱国斗争。1937年到晋察冀边区,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建国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2日。“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含冤去世。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马南邨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补充:《燕山夜话》是马南邨的杂文集。1961年作者应《北京晚报》的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了152篇专稿。文章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帜鲜明,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炼,语言流畅。它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喜爱。

2.题解(师讲)

“不求甚解”本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分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现多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证,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文章反弹琵琶,新人耳目,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就其根本思路来说,乃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就其立意来说,“不求甚解”的新解。

补充:驳论文(师讲,学生了解)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和主张。 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






字词 3.

(1)字音。(师提问)

滞碍 zhì 死抠 kōu 豁然 huò (2) 词义。(学生齐读)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作深入理解。 豁然贯通:形容(久思不解的问题)一下子明白过来,迎刃而解。

观其大略: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开卷有益:读书有益处,有收获。 三、授课内容

(一)快速阅读,观其大略。

1.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方法,正确理 解作者的观点。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3)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小组讨论,明确:

(1)批驳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 原意:“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

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3)本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课件展示:竖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

(4)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例证法。以普列汉普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必须理解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

对比论证。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正反对比论证论点。 (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书要反复读。

2.总结本文结构(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展示结果) 提示:按三段论的模式,如下所示:

1.树立靶子,摆出错误的看法。

2.分析陶渊明读书态度,引出正确的观点。

3.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强调书必须反复读。 (二)仔细阅读,逐层分析

请根据以上论证思路,分析《不求甚解》的结构层次。 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首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次,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运用举例、作对比、引用等论证反复证明所述观点,强调书必须反复读。

(三)关于读书的方法

学生先展示,老师再介绍。 1)名人的读书观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苏轼: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鲁迅的“随便翻翻”。鲁迅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拿来翻一下,或看序目,或读几页内容,不费力,不劳神,往往在看非看不可的书籍觉得疲劳后,拿来消遣。

本课中陶渊明与诸葛亮的读书法。(插入有关图片) (2)几种常见的读书方法。 1.品读法。




2 .摘读法。 3.圈点法。 4.析读法。 5.寻读法。 6.助读法。 四、迁移拓展

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可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竽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①“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②“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

③“滥竽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五、探讨比较:《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主旨是否矛盾?

明确:两文主旨不矛盾。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作比较阅读:《咬文

嚼字》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拘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与把握精神实质,不拘于表面现象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承,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多媒体展示:

内容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观点

反复修改 精益求精 把握精神实质 不拘于表面现象

侧重点 写作 读书

角度 态度 方法

六、总结

读《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篇文艺随笔如同聆听长者的谆谆教诲。《咬文嚼字》引领我们怎样写作,《不求甚解》引导我们怎样读书。同学们,腹有诗书气自华。希望你们多练笔,多读书,开阔视野,提高品味。

七、作业。

课后题:四(必做题)五(选做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0c9a66c804d2b160a4ec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