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培训研修日志 为期两天的校本研修通识培训结束了,讲座的都是博士、教授级别的,四个老师各有风采,各自抓住不同的角度为我们分析,“什么是教育?如何作为一个名师?如何教育教学?”这场培训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规格的知识盛宴。使我们认识到教育是一种“牵着蜗牛去散步的慢的艺术”,教育需要“有静听花开的声音的耐心”,就像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话:“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而这剩下的我想应该是“人的品格和思维”。重新认识到作为一个教师、作为一个名师的职责和使命。 其中陈秀鸿博士的讲座最吸引人,从她的讲座中,我感受到作为一线讲师的她,精湛的教学艺术,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她时不时的与我们互动,设问、反问,唤起我们的好奇心、好胜心。其中有一个环节,讲到“改变习惯背后的是态度”,她让我们做双掌交叉动作,有的老师左大拇指在上,有的老师右大拇指在上,她说左拇指在上的人聪明,很多老师得意的笑了,她顿了顿,接着说:右拇指在上的人更聪明,全场哄笑了。她让我们反过来试着做,结果老师发出了“很不习惯的声音”,而陈老师却在偷笑,她的目的达到了----“让我们改变一直保持的习惯很困难,所以我们要改变习惯背后的态度,而这态度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慢慢的来,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她还让我们用两个食指做个“人”字给她看,结果很多老师做出来的是给自己看的“人”,我想这个环节是要让我们想到人看问题应该要有不同的角度,要学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看问题。反思我们有的老师在暑假布置了很多让学生抄抄写写的作业,多篇作文和看书摘抄,而我们老师在面对上级布置的有关抄写的任务、写教学反思、听讲座时,意见很大,有抵触心理。所以我想我们老师应该反思自己,“在这个暑假里你读了几本书?你做了什么和教学有关的事情?你真的是一名合格的老师吗?”站在学生的角度,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为他们的后续发展考虑如何着手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当我们受制于各种压力之中,我们的灵魂是粗糙与躁动的,我们的生活更多的是适应与屈从,是消耗与厌倦。教师的精力与能力如果仅仅能够应用于日常工作,那么教师是很难具有内在反思力的。每个人都是教育的一部分,让我们时常想到这每一个“人”。这样我们就能想到自己,想到每一个人微小的责任,每一个人对空缺和盲点的补位。教育要有补于世道,我确信一定是从每一个人的努力与自我意识开始。让我们从现在起,使思考、质疑成为在日常教育工作之外的用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2578a6a75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