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媒体报道了数起学生参与长跑发生的“猝死事件”,媒体的报道进而引发了关于学校体育课程、体育教学安全、甚至是教育、教学体制、社会管理与监督等问题,在各大网络论坛与平面媒体上也引起热烈的讨论。笔者通过资料分析发现,以往的讨论与研究成果,大多从体育课程的角度进行研究,谈论体育课程的执行与设置与学生体质下降的关联因素,当然,这些优秀的研究成果,对学校体育课程的完善与发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这些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单纯从课程设置等的研究,忽视了教育处于社会环境的大背景。所以,笔者认为,我国的学校体育与体育教学等,确实存在诸很多呈待解决问题。但学校教育活动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它不是孤立的。关于学生参加长跑活动所引发的不安全事故,更应该先查找社会学范畴涉及的问题,解决限制学校体育发展的社会学原因。才能从根本是解决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进而对学校体育进行改革,达到最终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减少运动当中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早在2006年,我国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体育总局,以及科技部、国家民委等五个部委,面向公众公布了当年全国各类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研报告结果。调研结果表明,全国在校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初中学生近视率上升比例最大,与2000年相比学生近视率增加了8.7%;7-22岁的学生肥胖率还在继续增加,标肺活量、耐力素质、爆发力素质、速度素质等反而呈整体下降趋势水平。有学者研究了我国1985-2010年的全国学生体质的有关数据,得出的结论与五部委向社会公布的完全吻合,这进一步说明,我国学生的各项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健康指标呈下降趋势。他们提供的统计数据中,我国城市男生肥胖率在2010年达到惊人的13.3%,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10%肥胖安全临界点。所以无论是五部委向社会公布的统计数据,还是学者们的诸多研究成果,都充分表明我国在校学生体质状况很不乐观,出现了连年下降的严重趋势,这就更有必要先从社会学的角度探析发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 社会环境对应试教育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与经济快速发展相比,我国现行的人才选拔体制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过重的偏重智力因素,学校也把智育作为核心目标。学校、家长们把学生考入名牌大学作为鼓励学生进入社会的前提条件,竭尽所能的鼓动学生为考入所谓的名牌院校,学生几乎把所有时间都集中在文化课学习上,学生被动的放弃了体育锻炼的需求,缩短了体育锻炼的时间。各级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把学校升学与学校工作考核挂钩,在我国,重点高中高三少上,甚至不是体育课越来越普遍,用文化课挤占了体育课时间。即使进入名牌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学生们为了能找到了一个家人、自己满意的工作,在大学期间考取各种证书,英语、计算机以及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等考,这些都占用了学生课余时间,鲜有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与精力。正因为整个社会环境对应试教育的认可,家长与学生为了迎合社会的需求,主动或者被动的参与到应试教育当中,牺牲了体育锻炼的`时间,这是造成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 竞技体育对学校体育的冲击 我国是体育大国,但绝非体育强国。虽然有振兴体育事业的“体育两大战略”,即“奥运争光计划与全民健身计划”(包含学校体育),但国家和各省市还是把大量的资金投资到奥运争光计划的项目上,各个省市相互攀比金牌数量,为了争夺金牌甚至出现了全运会比奥运会更加重视的奇观。由此可见,金牌对各个省市的体育工作多么重要。但学校体育由于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很多学校体育设施缺乏,特别是农村学校体育设施缺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可以想象,连基本体育器材和设施都保证不了的学校,怎么开展好体育活动,提高学生体质更是无从谈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2f09a3dac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