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植树节的习俗

时间:2022-04-25 04:03: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植树节的习俗



关于植树节的习俗

值此植树节来临之际,说说植树节的习俗,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植树这一问题的,都有怎样的植树节习俗。战国时期的孟子曾经向梁惠王献策说,五亩大的宅地,如果周围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何愁没有衣服穿?司马迁说: 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淮北、常山已南,河济之间千树萩;陈、夏千亩漆 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 最后一句话,太史公说得很明白 拥有很多树木的人,财富可以与千户侯相比。在古代,有 居之一岁,种之以穀;十岁,树之以木 的谚语,就是说,如果你在某地仅住三两年,种种粮食就可以了,如果要长住,那就要考虑种点树了。当然,这个树多是指经济林木,如太史公所说的枣树、栗树、橘树等。《三国志 吴书 三嗣主传第三》引《襄阳记》载,吴国丹阳太守李衡,生前种柑橘树千余株,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们家很穷,但我种有千株柑橘树,就像一千个木奴,不吃你的喝你的穿你的,却可以替你纳税,补贴你用度。后来,李衡种的柑橘树长成了, 岁得绢数千匹,家道殷足 。一直到东晋成帝咸康年间,其宅周围尚存所种之树的枯株。历史上,许多王朝都特别重视植树。唐代沿袭北齐和隋制,王公以下皆有永业田。什么是永业田呢?即私有田,免税,但是按要求在永业田里必须种上一定数量的榆、枣、桑树,或其他适宜的树木。宋太祖赵匡胤即位之后,重申后周显德三年的法令: 课民种树,定民籍为五等,第一等种杂树百,每等减二十为差,桑枣半之。 太宗即位,规定 两京、诸路许民共推练土地之宜、明树艺之法者一人,县补为农师 这就是说,不光是会种田的,

1 3


会种树的同样可以做农师,足见朝廷对种树的重视。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一登基就下令: 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 栽桑以四年起科。不种桑,出绢一疋。 种桑树者四年之后再纳税,如果不种,就要接受 罚款 了。政府以法令的形式,或靠 惠农政策 引导、鼓励人民多植树,一方面能够加快社会财富的积累,另一方面可以使国家在林木消费上不至匮乏,老百姓也能从种树中得到实惠。据贾思勰记载,有些地方的人生儿育女了,要给每个婴儿栽上二十株树。当然,这也是出于经济考虑,等孩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树也成材了,可以做车轮,按一棵树可做三副车轮,一副值三疋绢计算,二十棵树共值一百八十疋绢,足够结婚的费用了。不过也有种树是为了绿化环境的,西汉政府就曾规定: 城郭中宅不树艺者为不毛,出三夫之布。 住宅周围要种树,否则就视为不毛之地,要受罚的。这显然是为了美化居住环境,至于种么树则没有明确规定,可以是柳树,也可以是其他的树种。历史上也有人种树是出于其他目的。元末有个叫陈灌的人,看到世道变了、社会乱了,他却什么也不做,偏偏植树造林,乡里的人多不理解。十余年之后,盗贼蜂起,陈灌率乡亲藏在他种的林子里。俗云 穷寇莫追,遇林莫入 ,因为盗贼不敢进入他种的林子,全乡人的生命财产得以保全。从陈灌事迹中我们可以知道,植树造林不仅可以致富、改善环境,还可以御敌!陈灌后仕明为知府,多有惠政,洪武四年病死。

附送:

关于植树节的倡议书



2 3


关于植树节的倡议书

春风徐徐吹来,小树发芽了,花儿也开了,我们的校园变绿了,变美了。在这生机勃勃的阳春三月,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植树节。为了美化环境,保护环境,使我们有一个绿色的生活环境,在植树节来临之际,我们向全校少先队员发出倡议:人人争做爱绿、护绿的小天使。我们倡议大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每一片绿叶,爱护每一棵幼苗。要求做到:

1、爱护花草树木。不采摘花朵,不攀树枝,不踏草坪。特别是不穿越开放式草坪,不到花坛等绿地玩耍,做游戏时远离花草树木。

2、积极参加社区、学校组织的护绿活动,积极承担社区、学校附近绿化地的保洁工作,看到不文明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劝阻。

3、积极开展家庭植树、养花活动,使自己的家变成一个绿色家园。选择一些适合在家种植的植物,放在阳台上或房间里。

4、积极学习植树护绿知识。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爱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从身边做起,种几棵树,养几盆 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投入到

3.12 植树节的 植树、护绿、环保、健康 活动中去,为建设美丽、文明、和谐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吧!



3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3a92abb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