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模式的七个关键词 作者:张杰伟 来源:《新财富》 2013年第9期 中国的电影市场随着电影“工业化”日趋成熟,堪称票房蓝海。从全球市场票房市场来看,增量最大的部分也的确来自于亚洲,亚洲市场的增长,贡献了全球增量部分的60%(图1)。而美国好莱坞成熟电影市场的特征,则正好相反,即商业环境成熟,但票房没有增长。好莱坞有一系列关于电影的机制保障,这些制度保证了电影产业维持在良性的运转轨道中,保证了大多数项目的价值实现和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分配。在中国电影产业 “工业化”的过程中,好莱坞的经验值得借鉴学习。 观影人口比重高。北美市场观影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8%,即68%的人每年至少看一部电影,13%的经常看电影的人口,贡献了观影人次中的57%(图2)。而反观中国市场,根据观影人频率测算,中国观影人口的观影频率约为7次1年,与北美大体相当,但是中国的观影人口较少,只占城镇人口的10%左右。 “口红效应”鲜明。众所周知,美国等成熟市场,其电影消费有“口红效应”,即经济环境越差,电影消费越多。近年北美票房增长最多的年份为2009年,由2008年的96亿美元增长到106亿美元,增幅为近5年最高。这主要由于电影消费在发达国家属于低档的休闲需求,其他休闲娱乐需求的支出更大,在经济不景气时,其他高档次的消费需求被挤出,转向电影消费。如一个四口之家,看一场电影平均消费只要31.84美元,而其他娱乐消费至少在100美元以上(图3)。 小工作室、大片场。从制片公司来看,既有如六大之类的大型制片公司(华纳兄弟、迪士尼、福克斯、索尼、环球和派拉蒙),也有很多小型的独立工作室。众多的制片公司能提供类型多样的电影,满足不同口味的观众需求。 主创团队按票房和版权收入分成。主创团队毫无疑问是一个电影项目是否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美国,除了固定薪酬之外,主创团队也能参与电影项目的票房及版权分成。这种风险与回报共担的机制使得主创团队能有效参与到项目中来。目前,中国也有部分项目开始学习这种模式。 类型片与系列片是票房保证。好莱坞电影的类型特征明确,如《指环王》的魔幻类型、《碟中谍》的高科技谍战类型、迪士尼的动画片等。类型电影是一类电影的标准,由于历史的沉淀,美国已经培养出固定的类型观众,因此,类型化特征明确的电影,其票房的可预测性较强,盈利也就能有较大的保障。系列电影即是如此,《碟中谍》系列、《蝙蝠侠》多个系列,以及最著名的《007》系列等(附表)。系列电影由于早前项目的成功,可以聚拢原有的观影群体,降低投资风险,同时也是对原有电影价值的充分挖掘。 完善的投融资体系。好莱坞的电影投资动辄上亿美元,之所以能承担这么高的成本,主要由于美国电影有强大的全球发行体系,DVD等的版权收入也能提供回收重要来源,且完善的投融资体系也是投资人敢于投资的重要保证。海外的电影项目,资金来源可能有几个:银行贷款、政府津贴、现金资本等。海外电影一般都会有完片担保,正是由于有了银行的贷款,完片担保公司才愿意担保,保证最后项目能如期完成。完片担保方会对电影的拍摄计划和预算进行评估,严格监控制片过程,降低了投资者与制片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保证了投资者的利益。 投资回收不仅依赖票房。与国内90%以上的成本回收依靠票房不同的是,好莱坞电影公司回收渠道更加多样,除了电影票房之外,还有DVD收入、收费电视等。一般来说,DVD总收入会是院线票房的75-80%,收费电视网络是在10%左右,另外还包括飞机播映。除了这些,好莱坞的电影公司还有更多的衍生业务开发,以进行电影版权的后向价值实现,如游戏、玩具、主题公园等等。衍生业务延长了电影项目的生命周期,并为后续的续集项目保持消费预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3b01df048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