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旋律电影类型化发展与突破浅析 【摘要】本文依据类型理论,立足于主旋律电影的历史唯物主义,按照我国主旋律电影长久以来的发展特征,将其划分为与类型电影融合发展阶段以及向高概念电影突破靠近阶段,并由此得出主旋律电影与时俱进的阶段性、突破性的发展趋势。通过此种历史阶段性的划分,为人们梳理和认识主旋律电影提供参考。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类型化;高概念 主旋律电影是指以影视为媒介,运用视听语言,充分展现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大革命历史或是与普通观众生活相贴近且弘扬国家主流价值观、讴歌美好人性的影片。这意味着主旋律电影不仅仅需要反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还必须主动承担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义务。但通过对主旋律电影多年来的发展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时期主旋律电影所蕴含的内核以及人们对其的阐述不是一成不变的,主旋律电影自诞生起,就一直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社会,特别是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目前人们对于主旋律电影的阶段性划分还存在较多争议,本文立足于主旋律电影的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历史阶段性的划分总结归纳出主旋律电影发展中的两点代表性特征,即类型化与高概念化,为人们梳理和认识主旋律电影提供参考。 一、主旋律电影类型化的发展 类型电影的概念源自于好莱坞,在电影理论中,类型是指(商业)影片分类的基本手段。目前人们普遍熟知与采用的分类包括喜剧片、爱情片、科幻片、战争片、历史片、恐怖片、歌舞片和纪录片等等。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在市场逐渐开放的大环境之下,我国主旋律电影抓住了好莱坞类型片引入的良好时机,尝试并逐渐熟练的将严肃的主流意识形态与类型化叙事巧妙糅合,使主旋律故事更加贴近市场与观众,为主旋律电影开辟出一条宽阔的市场化道路。1996年底由冯小宁执导的电影《红河谷》在国内上映,该片以20世纪初的中国西藏为背景,演绎了一段汉藏儿女并肩抗战的英雄爱情传奇故事。其后上映的主旋律影片还有《黄河绝恋》(1999)《云水谣》(2006)等,这一系列电影在主旋律故事中采用了爱情片的类型元素,有意的邀请了当时中国电影市场上年轻而有影响力的明星加盟,并且开始将目光转移到小人物、小事件,关注英勇故事与英雄人物背后的爱恨情仇。值得一提的还有于2009年上映的、云集了172位明星出演,被称之为中国电影人集体向共和国献礼的史诗巨片《建国大业》。作为主旋律电影与类型元素(历史片)结合的又一力作,《建国大业》在上映四天之内就迅速突破亿元大关,刷新了此前由商业片《赤壁》保持的国产片票房最快过亿记录;同年10月《建国大业》在香港上映后走势同样强劲,票房直逼500万元,击败了同期在港上映的多部好莱坞商业大片。全明星阵容、轰炸式营销再加上恰逢建国60周年庆的绝妙档期共同促成了这部主旋律电影的成功。《建国大业》在艺术创作与市场运作方面的成功侧面印证了主旋律电影与类型电影融合的大好前景。 发展到2018年,先后上映的战争片《红海行动》和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也在主旋律电影历程中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红海行动》上映一个月就累计收获票房高达33.93亿元,这一成绩超过了周星驰导演的商业片《美人鱼》,目前位居中国电影史票房第三位,并且先后获得了第3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奖等重要奖项。作为主旋律电影,在主流价值观方面《红海行动》依然延续了传统主旋律电影所宣扬的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模式,但与此同时作为新时期的主旋律电影,《红海行动》在主题展现的深度与维度上变得更加多元化,影片既突破性的将故事范围扩大至国际背景中,又展现了个中角色细腻的情感世界。在对于英雄人物的塑造上,也不再局限于主旋律电影中英雄必须至善至美的单一形象,体现出了新形势下主流价值观表达的新与变。在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专业化的新的历史生态下,以《红海行动》为代表的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和发展时期,主旋律电影创作者们和广大观众同样在不断的融合与突破之中取得进步。 二、主旋律电影高概念化的突破 多元化的类型片生态是支撑一个成熟电影工业的必然选择,一味坚持单一化,一方面容易导致创作瓶颈,另一方面也容易走向创作极端。“主旋律”电影为突破自身类型局限付出了诸多努力,但在产业环境、市场结构、观影审美日新月异的形势下,“主旋律”电影要做到与市场准确对接,仅仅依靠明星化、类型化等局部突破是远远不够的。近两年来,我国电影市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阶段,主旋律电影票房破亿也早已不是传说。海外争先涌入的类型片加剧了国产电影的市场竞争,主旋律电影与类型片融合接连获得成功,但却始终无法走出国门,赢得不同文化价值观下西方电影市场的关注。创作永无止境,高概念或许可以成为主旋律电影新的突破口。 高概念电影的典型代表作如好莱坞经典大片《加勒比海盗》、《蜘蛛侠》、《星球大战》等。冲击性的视觉效果、浅显易懂的故事情节、广阔的市场潜力和极高的宣传营销性是高概念电影的核心概念。国产电影对高概念电影的借鉴和效仿最早可追溯到2002年张艺谋导演的《英雄》,成功的“高概念”使国产电影收获了希冀的高回报,几年时间内借鉴高概念电影模式制作而出的国产电影层出不穷,主旋律电影自不例外。有学者研究指出早在“建国三部曲”系列时,主旋律电影就已高概念化。但本文认为,直到2019年郭帆执导上映的主旋律电影《流浪地球》才正式鲜明的采用了高概念电影的制作模式,近乎好莱坞大片的观影体验和全线投入的营销宣传,使得《流浪地球》自上映以来就引发了全民式的大讨论,美国《纽约时报》更称其为“中国电影制作新时代的到来”。直到电影下映,《流浪地球》累计收获票房46.9亿,目前居于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第二位,票房口碑双双迎来大丰收。作为一部标准的高概念化主旋律电影,《流浪地球》不仅着重打造了极富有冲击的感官效果,还保留了人类对于历史和人性光辉的关照。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国情怀和现代意义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交相辉映,感人至深。《流浪地球》走出国门在海外上映,更象征着主旋律电影原始意义的突破与扩展,即使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核心价值观,也不能阻隔人们对于艺术的接受和追求。作为主旋律电影的《流浪地球》在艺术创造上是否只是昙花一现?未来主旋律电影和高概念的融合还能否再次创造历史?答案从国内现有的电影工业来看似乎仍存争议。但事实是只要坚守本心,真情实感的传达人文情怀与民族文化,主旋律同样可以打动人心,从而赢得更高的艺术成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baaca0f05a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