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彝族家庭教育的社会学思考——以东山彝族乡为例 摘 要:彝族家庭教育是指彝族地区长辈或父母对晚辈或子女实施的各种教育。东山彝族社会传统家庭教育具有阶段性性特点,既注重实践,提倡学以致用,又注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并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 关键词:彝族;家庭教育;社会学 1 东山彝族家庭教育分析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当中,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或晚辈实施的教育和影响。主要通过家庭环境的改善、家庭氛围、长辈语言等行为去影响子女及晚辈,子女或晚辈又根据自己的表现反作用于父母或其他年长者,从而形成双向的互动过程。所以,家庭教育并不是单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或晚辈的教育,而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 东山彝族家庭教育的产生是彝族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教育起源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在彝族的神话传说中包括文献记载,彝族先民谋生的技能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最初是在先民内部长幼亲疏之间进行传授和学习的。有许多先民包括教人用火、狩猎、畜牧、农业甚至酿酒等方面的发明创造者,这些先民中智者的教民活动,就是后来家庭教育中的谋生技能和生活教育的具体内容。在当时的教育活动中,母亲和社会中富有经验的老年人承担着对年轻一代的主要教育职责。 2 东山彝族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每个人来说,家庭都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也是个体接受教育的开始,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家庭社会化的结果将对个人的一生发生影响。对于个体早期社会化来说,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里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例如家庭在种族、阶层、宗教等方面的社会特征,父母的经济收入、生活方式和文化教养,都通过日常的家庭生活和交往活动对儿童的行为规范、心理特征、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产生重大影响。其次,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在各种社会环境中,家庭所可能给予个人的感情的交流和爱的体验是最多的,人一出生就接受母亲的哺乳,接受父母及其他亲人的搂抱、亲吻、爱抚、逗乐和安慰,这一切活动都伴随有丰富的感情交流,让儿童体验到亲人的爱和家庭的温暖。一个人的感情能否正常地发展,他能否理解爱,既懂得接受别人的爱,也能给予别人爱,这种感情方面的社会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家庭环境条件。再次,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一般来说,儿童的依赖生活期都是在家庭环境中度过的。由于儿童在生活上和心理上对父母的依赖,很容易使父母成为儿童心目中全知全能的权威。而父母借助于这种权威形象对子女所进行的社会化指导,是子女所无法抗拒的。家庭环境中的权威形象和亲子之间感情交流,使家庭社会化对个体的心里和观念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 3 东山彝族家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彝族家庭教育的形式灵活多样,常常是边做边教、边做边学,生产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此外,讲故事也是当时比较普遍的教育方法之一。彝族古代教育的内容反映了彝族先民不断提高的认识轨迹,涉及了彝族当时的世界观、伦理观、婚育观和文学艺术观。彝族古人十分重视伦理观念的教育。著名的《玛木特依》(意为《教育训世经》)全面反映了当时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区别,对社会各阶层的日常行为都做出了严格的规范。如提倡团结友爱、尊老爱幼;主张勤俭节约、舍己为人;坚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称颂诚实忠厚,反对虚伪轻浮;要求人们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等等。尤其对君臣关系、夫妻关系、父子关系、长幼关系和等级关系做了严格而具体的规定。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产劳动,也离不开教育活动,任何时候,教育与生产劳动都是相伴而行的。古代彝族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很低,长期处于焚林而稼、设陷而猎、牧养备食、生火祛寒的状态。其中火的应用尤为广泛,因此成了崇拜的对象。当时生产劳动方面的教育就有传授如何用火来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内容。此外,由于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彝族自身的繁衍也居于重要地位。因此,婚育方面的教育也显得特别重要。 4 彝族家庭教育的特点 4.1 分阶段性进行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一是幼儿期,这个阶段是幼儿模仿父母、大人,学习语言的初始阶段。二是儿童期,这个年龄阶段,是孩子好奇心最强,无论天文地理还是人间事故都要追问到底的年龄。可塑性最强,但辨别是非能力很差,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可以往好的方面发展,也可以朝坏的方面转变的特殊年龄阶段。告诫父母长辈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幼儿抓起,莫错过了奠基性教育的最佳时期,否则,儿女或晚辈将难以成才。三是少年期,这个年龄阶段是孩子知识和身体一起成长的关键时期,儿童天性好玩,自控能力弱,需要大人进行一定的管束,作为父母或长辈要管教有方,严慈相济、松中有紧,才能使儿女晚辈不失教育和成才的良机。四是青年期,这个年龄阶段是一个人从家庭走上社会,从个体走向群体,逐步实现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作为父母或长辈要正确引导、积极支持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深入生活实际,尽快完成社会化过程。 4.2 注重实践,提倡学以致用 东山彝族社会传统家庭教育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儿童社会化的教育,把理论上的灌输与实际生产生活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边做边教、边做边学的方法进行教育,教育与实践结合得十分紧密。民主改革前在东山彝族社会中,人们认为足智多谋,能处理彝族社会内部各种纠纷,看问题尖锐、准确又能仗义执言,以理服人的人,称之彝族英雄。彝族先民明白人类的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同时强调学习前人经验的重要性,认为没有经过实践和认真学习前人的有效经验,遇到困难就会束手无策,难以应对。 4.3 注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东山彝族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潜移默化,通过父母和长辈们的言传身教不知不觉地影响孩子。一个人最先接触的是家庭成员,最早受到的是家庭教育。在思想道德方面,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精神境界、理想追求都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影响着一个人。彝族社会传统家庭教育十分重视父母或长辈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作用,坚持身体力行、从我做起,为孩子作榜样。彝族长辈认为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家庭的人文环境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的和深刻的,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而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的理想摇篮。 参考文献 [1]东山彝族乡政府办公室.东山彝族乡2008年年鉴[Z]. [2]马史火.试论彝族社会传统家庭教育的特点[J].西昌学院学报,2006. [3]卢万发.毕摩文化与彝族教育关系初探[J].民族教育研究,1999.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47009b1f5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