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 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有才观 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 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 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 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题目中的"伤"意即悲伤哀痛。体现了作者伤感的感情基调。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本文叙事先扬后抑。唐宋八大家是指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一、填空题。 1.《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 王安石 因惋惜方仲永而写的一篇短文。“伤”,这里有 哀伤 和 惋惜 的意思。文章阐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道理: 敏而好学 ,才能不断进步; 恃才弃学 则必然才智枯竭,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 (1)世隶( )耕 (2)环谒( )于邑人 (3)伤( )仲永 (4)固( )众人( ) (5)不能称( )前时之闻( ) (6)泯然( )众人也 (7)或( )以钱币乞( )之 (8)稍稍( )宾客( )其父 (9)自是( )指作诗立就( ) (10)即书( )诗四句 (11)卒( )之为( )众人 (12)日( )扳( )仲永环谒( )于邑人 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日扳( )仲永环谒( )于邑( )人 (2)泯( )然众人 (3)世隶( )耕 (4)称( )前时之闻 (5)今夫( )不受之天,固众人 四、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余闻之也久。 五、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扳 ”通“ 攀 ”,解释 牵、引、拉着 (2)贤于材人远矣。 “ 材 ”通“ 才 ”,解释 才能、才华 六、翻译下列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丐于邑人,不使学。 (3)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5)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6)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7)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七、重点虚词。 1、“之”的用法。 (1)不能称前时之闻( ) (2)借旁近与之( ) (3)余闻之( )也久。 (4)忽啼求之( ) (5)卒之( )为众人 (6)仲永之( )通悟。 (7)受之天也( ) (8)于舅家见之( ) (9)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2、“于”的用法。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2)于舅家见之( ) (3)贤于材人远矣( ) (4)受于人者不至也( ) 3、“其”字的用法。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3)其受之天也( ) (4)如此其贤也( ) (5)彼其受之天也( ) 八、选择题。 1、对本文的写作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夹叙夹议、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B.寓事于理、先抑后扬、对比的手法 C.就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4aacf0c3968011ca30091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