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 [gōu lóu] 编辑 讨论 佝偻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gōu lóu(读yǔ lǚ时为伛偻),又可读为(gōu lòu)。形容脊背向前弯曲(同现代汉语大词典6)。近义词有驼背、伛偻。 佝偻病[rickets]:病症名。又叫软骨症。症状为发育迟缓,头大,鸡胸,驼背,两腿弯曲,腹部膨大。由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D引起,多见于小儿。 例句 编辑 1、做人要堂堂正正,不要在别人面前佝偻身躯,低下头。 2.秋日的阳光柔柔地照下来,映在父亲佝偻的背上。 伛偻是形容体态的。可以形容年老的身体。佝偻是病态的。比如佝偻症。这两个是近义词。所以用哪一个都没错。只是因为佝偻用于病态较多。所以普通使用时,难免会给人一种不健康的感觉。 先说“偻”,其本义为弯腰,音lǚ,由此引申为弯腰,表示恭敬,也可指驼背、驼背的人,也可泛指弯曲。另有疾速、速度快之义,古人用得不多。《荀子·儒效》“虽有圣人之知,未能偻指也”句中“偻指”世存“疾速指陈”和“曲指一二”两种解释。这个音很活跃,古人常单用,也常“伛偻”连用。“偻”读“lóu”时只用于“佝偻”一词,古今一致,可作为区别其读音的基本办法。 再说“伛”,本为形容词,意指背曲,也可表示弯腰的动作,是单音字,“yǔ”。古人常单用这个字,也常与其他字组词使用,融入现代汉语的相关词只有“伛偻”。它的读音极易与“妪”(yù)相混,应特别记忆。 最后说“佝”,它曾是多音字,古人有“佝愗”(昏昧无知)一词,音kòumào,今已废弃不用;读“gou”时不能单独呈义,只用在“佝偻”一词。这个字还极易与常见字“狗、够、苟”等相混,其实,形近字中,它的音只与“枸橘”之“枸”相同,与“枸杞”之“枸”则异。 伛偻[yǔ lǚ] 编辑 讨论 伛偻,即腰背弯曲。出自《淮南子·精神训》:子求行年五十有四,而病伛偻。 词义 伛偻:腰背弯曲(多形容老人) 例句 《醉翁亭记》中: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偻”音义质疑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2003年12月第1版)第24课,柳宗元寓言传记《种树郭橐驼传》,其注释③“[偻(lǘ)(阳平音,笔者注)]脊背弯曲,即伛偻病。”笔者认为有两处欠妥。 一是注音。笔者查阅了多种版本古、现代汉语辞书,都未发现“偻”的阳平音,只有lǚ(上声)和lóu两音。《辞源》(合订本,商务印书馆,1988年7月第1版)138页:“偻lǚ力主切,上”。同册教材附录《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所列十分明确,见163页。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2006年十一月版。《种树郭橐驼传》中偻的读音为lǚ,意脊背弯曲,课文中即伛偻病。 引证解释 1. 特指脊梁弯曲,驼背。 《旧唐书·吴兢传》:“ 兢 虽衰耗,犹希史职,而行步伛偻, 李林甫 以其年老不用。” 清 刘大櫆 《游黄山记》:“峰锐而小,立石如老人伛偻之状。” 丰子恺 《缘缘堂随笔·东京某晚的事》:“忽然从横路里转出一个伛偻的老太婆来,她两手搬着一块大东西。” 2. 恭敬貌。 汉 贾谊 《新书·官人》:“柔色伛偻,唯谀之行,唯言之听,以睚眦之间事君者,厮役也。” 《后汉书·张酺传》:“公其伛偻,勿露所敕。” 李贤 注:“伛偻,言恭敬从命也。” 唐 韩愈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鲁迅 《三闲集·路》:“文艺家的眼光要超时代,所以到否虽不可知,也须先行拥篲清道,或者伛偻奉迎。” 3. 俯身。 唐 施肩吾 《诮山中叟》诗:“天阴伛偻带嗽行,犹向巖前种松子。” 宋 欧阳修 《醉翁亭记》:“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不绝者, 滁 人游也。” 清 袁枚 《新齐谐·僵尸贪财受累》:“ 王 趁其伛偻时,尽力推之。” 关于伛偻 编辑 关于“偻” 《辞源》138页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9月第1版,下称《古汉》)164页,对“”释义一致,主要有三项:①“屈”;②驼背;③很快。《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修订第3版,下称《现汉》)828页,对“偻”释义有二:一为“弯曲(指身体)”,组词“伛(yǔ)偻”;二为“〈书〉迅速;立即”。且标明有另外读音“另见819页lóu”。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2006年十一月版。《种树郭橐驼传》中偻的读音为lǚ,意脊背弯曲,课文中即伛偻病。 关于“伛” 《辞源》137页,直接解释为“曲背”,组词并释义“[伛偻]一脊背弯曲之病,即驼背;二鞠躬,恭敬貌。”《古汉》306页释义是“驼背”,援引《荀子·儒效》“是犹伛身而好高升也。”引申为“曲身,表示恭敬。”援例《庄子·列御寇》“一命而伛,再命而偻,三命而俯。” 意思是“(正考父)第一次被任命为士时,谦虚地弯下了腰。再次被任命为大夫时,恭敬地把腰弯得像驼背一样。第三次被任命为卿时,恐慌地伏在地上。”(见张玉良主编《白话庄子》,三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现汉》1537页将“伛”直接解释为“曲(背);弯(腰):~着背/ ~下腰。”组词并释义“[伛偻]〈书〉腰背弯曲。” 可见,古今汉语中,“偻”、“伛”意思基本一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古汉语常常单用,现代汉语多将“伛偻”作为双音节单纯词使用。 上文引《古汉》306页释义“驼背”,无误,但其援引《荀子·儒效》释为“曲身,表示恭敬”,非。《荀子·儒效》完整句:“身不肖而诬贤,是犹伛偻而好升高也,指其顶者愈众。”该句意为:(自己)不肖反自以为贤这叫做诬,就好像驼背之人越是抬高身体头反而更加低屈,因此笑之者愈众。 关于“伛偻病” 笔者查阅多种工具书,也未发现“伛偻病”一词,而只见“佝偻病”。如《现汉》443页:“[佝偻]gōu·lóu脊背向前弯曲。”解释“佝偻病”为:“病,患者多为婴幼儿,由缺乏维生素D,肠道吸收钙、磷的能力降低等引起。症状是头大,鸡胸,驼背,两腿弯曲,腹部膨大,发育迟缓。也叫软骨病。”看来,不管“腰背弯曲”的“伛偻”也好,还是“脊背向前弯曲”的“佝偻”也罢,都只是“佝偻病”表征之一,不能等同于“佝偻病”。 从课文看,郭橐驼虽然“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并因而得名,但他不是婴幼儿而是成人,也是个经验丰富的种树能手,还能头头是道地讲出一番种树以外的道理。可据情节(尽管是虚构的)推断其体力和智力不下于一般人。而据生物学和现实生活例子,“佝偻病”患者体力和智力一般都不如常人。我想,课文“病偻”可翻译为“有脊背弯曲的毛病”或者“由于生病而脊背弯曲”,而不能断定其患“佝偻病”——退一万步说,即使郭橐驼真的患有“佝偻病”,也不能说患“伛偻病”,因为没有“伛偻病”一词。 综上所述,笔者个人认为,注释③可以改为“[偻(lǚ)]脊背弯曲,即驼背。” 一孔之见,诚望就教于方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4b65b5d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