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谈中国诗》谈古诗暗示情感

时间:2022-05-07 04:17: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由《谈中国诗》谈古诗暗示情感

作者:喻宜发 刘媛

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2015年第03

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一文中,认为中国诗较之外国诗篇幅短小,说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虽简短可以有悠远的意味,使人易尽里望见了无垠‟”。这正如宋代诗人梅尧臣所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就告诉我们,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强烈的暗示性。

冯友兰先生说: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它无不如此。的确,在诗歌等艺术作品中,暗示与明晰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在同一艺术作品中,二者不可得兼。中华民族的心理气质偏于内向,加之儒家主张为人处世要温柔敦厚,讲求内敛,要敏于事而讷于言,影响到诗人对外部事物的敏锐感触,所以当他们将这些感触诉诸笔端时,常常文字简约,惜墨如金。中国人的性格也是含蓄、委婉的,不喜欢直白、坦露,因而诗人习惯于使用暗示性的语言。以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达成言有尽而意无穷艺术效果。

在《谈中国诗》中,作者用大量篇幅分别从三个方面阐释中国诗歌具有强烈的暗示性一特点。

一是将读者引入边涯,接着是深秘的静默。有时候,作者将你引诱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正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一般。这是中国诗使用暗示手法的第一种表现方式,也就是在恰当的时候静默不言,欲说还休。 二是行文不了了之,引得人遥思远怅。譬如,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两首诗,这两个不知简直撩人心魄!此乃中国诗使用暗示手法的第二种表现方式,即故云不知,不了了之。 三是问而不答,以问为答。作者说,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此乃中国诗歌使用暗示手法的第三种表现方式,即问而不答,以问为答。

那么,我们在鉴赏古诗时应该如何分析古诗词所暗示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呢? 从意象的暗示性入手

意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与统一;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它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在中国诗词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意象反复出现,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读者在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赏诗词时,通过审视诗歌中呈现的意象,调动生活经验,就能迅速把握诗歌的主旨或者思想情感,这就是我们说的意象的暗示性。

譬如,古典诗词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暗示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月亮则暗示离愁别绪,抒发思乡之愁;蝉常暗示品行高洁;莲花既有高洁的象征,又能表达爱情;梧桐、杜鹃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鸿雁则表达了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再比如松、菊、梅、竹、兰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关山、杨柳、兰舟、长亭等物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而南山、幽居、禅寺等则多与隐逸情怀相连……这些意象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化入了国人的思维。掌握这些意象的含义,就能大体抓住整首诗的意境氛围、作者的思想情感甚至诗词的主旨。 从题目的暗示性入手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是诗歌的灵魂所在,认真审视可以了解诗歌的内容主旨,猜测其思想感情,进而为下一步鉴赏打下基础。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题目中一个字,就写出了因为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诗人感激而喜之情。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题目中的征人就点出了诗人刻画的人物,写的是征人戍边的生活,而点出了情感:朝廷连年征兵、备战,老百姓苦不堪言。 从作者生平的暗示性入手

每位诗人所处的时代,他的出生阶层、自身遭遇、性格禀赋、艺术修养等都极大地影响着诗人的创作。如李白和杜甫,他们都是我国盛唐时期的伟大诗人,但是由于两人经历、生活环境、性格气质的不同,各自作品的艺术风格也迥然不同:李白诗歌豪放飘逸,多写山川秀美,杜甫诗歌沉郁顿挫,多实写现实生活。此外,陶潜的诗之所以平淡自然而又不失隽永,是因为他厌弃功名;辛弃疾的词英雄出语多本色,正是他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 从注释的暗示性入手

注释是对诗歌字词句的解说,其作用是帮助我们理解作品。诗歌的注释放在篇末,看起来无关紧要,但是注释中关于作者、时代背景、题干的注释,也同样有着暗示性。诗歌鉴赏类考题一般少有注释,若有,就比较重要,鉴赏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出现在注释中的作者往往不太为人所知,一旦注释,即为我们理解诗歌打开了另一扇门,时代背景的注释也暗示了诗歌的思想内容。

总之,中国古代诗歌虽简短但并不简单,能够在有限的文字里尽可能多地表达意味。不管是意象、题目,还是作者、注释,无不把诗人的情感精妙地暗示出来。 [练习]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听流人水调子①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①: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

请认真阅读全诗,分析首句中三个意象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2.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三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烘托出流人的一腔愁情。孤舟写出孤寂之情,微月借传统意象月光点染羁旅之愁,枫林借深秋之景渲染凄凉之情。(在古诗词中暗示着漂泊、思乡;是良辰美景、离愁别恨、望远思归、寂寞清愁的象征,则暗示了萧索、愁绪、相思之情。从三个意象的暗示性入手,结合全诗的内容,不难解答此题) 2.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标题点明了地点、季节,暗示出诗歌的意境和氛围特点。前二句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也把军城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颇为浓重;后两句中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505354824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