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县的天灯会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荣县的天灯会 钟学惠 华夏民族的元宵节燃灯习俗由来已久。 这种习俗起源的说法有多种。一种说法是大约起源于周朝,相传姜子牙封神,把自己的位置也封出去了。平时姜子牙到任何一个地方,诸神都给他让位,请他落座,但是大年三十晚上,诸神就位,姜子牙就没有位置了。人们就在家门口设立一根杆子挂上灯笼,姜子牙就在灯笼杆底下落座。人们在灯笼杆底下摆放供品,点上香烛祭拜。 还有一种比较靠谱的说法是节燃习俗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歌舞助兴。唐宋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诗人欧阳修、辛弃疾更是把元宵灯会描写得栩栩如生、声情并茂: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写的是去年元宵灯会的时候,两个有情人相约逛灯会,但到第二年,灯会依旧,而有情人天各一方,只留下美女泪湿春衫。这在花市如昼的美景之下是多么令人感伤啊!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的诗歌表明,元宵之夜的灯会,不仅仅是花树千株,十分热闹,还有装饰豪华的花车巡游,同时,还有龙灯、鱼灯等舞蹈表演。 元宵燃灯会又称为天灯会、灯竿会或灯杆会。这种民间岁时旧俗,流行于四川各地。一般从正月初九“开灯”时开始办“试灯宴”,一直待续到正月十六。过节时,街头、路口、田间、家中,都竖竿点灯。灯名有“玉皇灯”、“五谷灯”、“天灯”、“雁鹅灯”等。认为点竿灯可驱除不祥、保佑平安、后以灯会形式传承下来,在各地流行。 元宵灯会以后,大年就结束了,于是老百姓常常趁这时尽情热闹一番。荣县地区自唐以来寺庙甚多,仅县志有记载的寺庙就多达几十座。天灯会原本是道家的节日盛会,后来佛寺也跟随道家的习俗兴办了天灯会,随着寺庙增多,几乎所有寺庙都举办天灯会,佛教天灯会日盛,逐渐取代了道家的天灯会。 天灯会上有许多民俗活动。光绪《荣县志》记载:“正月人日后,各祠庙皆燃火树,各门首皆点红灯,谓之天灯。寓人寿年丰之意,兼仿古人傩礼,鸣金执梃,以驱瘟疫,谓之师灯。”正月初七以后,各祠庙都要点天灯,还有敲锣执棒的傩戏、师灯表演。 民国本《荣县志》也记载了新年和中秋,即上元和中元灯会的盛况:“荣县新年灯火甚盛。唐人称火树银花。合者,盖林立矣。而楼台为甲观,乡民通曰亭。一城数亭,一亭各式,其高数重,构材雕楼,临春组合,彩笺书画,嵌灯如星。一亭染四五百灯,辉丽万有。西人来观,亦欣然京沪所不见也。七月十五,各乡馆举盂兰佛事,夜张花伞,其制不一。火之发也,瑰怪溢目。是皆承平游嬉,师灯为西凉胡舞,木缨絙索诸技,唐宋具详焉。”由这段记载可知,荣县新春灯会和中秋灯会自唐宋已来就已盛行。民国时期,新春伊始,城内有不少数层高的亭子都张灯结彩,每个亭子张挂数百个各式彩灯,从楼台上观赏,蔚为壮观,连外国人都高兴地认为,北京上海那些大都会都没有这样壮观。呵呵,这是否可以理解为是荣县灯会国际化的源头呢?七月十五,各乡镇的盂兰胜会,入夜还要燃放奇异瑰怪的各式烟火,还有师灯、傩戏、杂耍等各种节目助兴。 盂兰胜会源自佛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僧因他母亲罪恶深重,死后坠入饿鬼道中,目连送食,可是食物进了她的口,就化为烈火,目连为拯救母亲,求佛指示,佛给他一套盂兰盆经,说念此经,可招来四方之神一起拯救他母亲,这就是盂兰胜会。后来,对没人祭祀的孤魂饿鬼,也进行建醮超度祭奠,名为施孤,也叫盂兰胜会。盂兰胜会要搭竹棚,立灯竿,设神坛,演大戏,诵佛经,办斋宴,派白米。这种佛事活动在东南沿海地区至今还在流传。 天灯会是一项烧钱的盛会,要维持它的运转实属不易,各地祠庙主要采取募资购置田产收租的形式维持灯会庞大的支出。根据荣县复兴观音寺《天灯碑记》碑文,乾隆丁未年(1787),由会首邹某柱等出资购买李姓叔侄田产,采取置业收租的方式维持天灯会的运行,财务交由性元、性清二位寺僧管理。由于观音寺田产的收入比较雄厚,这里从初一晚上到十五晚上都一直点天灯,每天都会有各种不同的节目,直到正月十六早上才放下灯杆,结束灯会。到现在,观音寺大殿前一块平地的地名都还叫灯杆坝,说明那里曾是举办天灯会的地方,当初天灯会灯杆就立在那里。观音寺天灯会的一节顺口溜就描写了过去天灯会的盛况: 大年初一的晚上,庙前就要扯灯杆。 敲锣打鼓唱一段,又烧文书又烧香。 玉皇灯像星星样,很远看到就可观。 点到十五那晚上,十六早上倒灯杆。 男女老少齐称好,一年四季保平安。 初一十五庙子上,大小和尚忙得慌。 大殿中央焚香岸,和尚念经来烧香。 土地玄总鼓一响,万起本根铁钟咹。 念完以后要擂鼓,越擂越响越安康。 截至目前,荣县境内至少发现五处七块天灯碑记,均为清朝中晚期碑刻,以观音寺天灯碑记时间最早。其中,大才寨两块,分别为嘉庆二年(1797)、道光元年(1821);现存大佛寺碑林的东兴老灯碑记为道光二十八年(1848);杨泗崖两块,分别为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光绪五年(1879),时间最晚。古佛寺《培修碑记》也提到了天灯会,但该碑记刻于光绪二十七年(1875)。这些天灯碑反映的时代跨度达到100多年,说明荣县至少在乾隆至光绪年间盛行天灯会。 此外,观音寺、东兴寺等寺庙还供奉有燃灯佛。但燃灯佛是信众对佛的崇拜,信众哪个部位有疾病就点燃燃灯佛那个部位的灯,以祈求平安,不属于天灯会。 荣县的天灯会随道教佛教的天灯会而兴起,逐渐演变为一种新春民俗活动。自贡市一个因盐设市的年轻城市,自贡的文化历史必须到荣县来挖掘。今天,享誉世界的自贡市恐龙国际灯会,与荣县悠久的天灯会一定有着不解的渊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511445d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