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正能量的成语故事 :买椟还珠 最近博友买椟还珠mǎi dú huán zhū的成语故事,想想当下的世风,相比而言,此故事体现的是正能量。 故事是这样的:说一个楚国人有一颗非常漂亮的珍珠想出手,他为了卖出一个好价钱,他找来名贵的木头,请了最好的艺术大师做了一个精美的盒子,并在盒子上雕刻了美丽的花纹,镶上金属花边。他把珍珠放在盒子里拿到集市上去卖。一个郑国人拿着盒子欣赏了半天,真是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买了下来。不成想没走出多远,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他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经打开盒子取出珍珠交给楚人并说:“ 我只是买一个盒子,你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郑人将一珠子交给楚人,扬长而去,弄得楚人苦笑不得。 此故事讽刺的当然是没有眼光,不懂得实质的人。然而,在我看来这传递的却是一种正能量。它与郑人买履的不会变通、死板教条,拔苗助长的违反自然规律急于求成这样的故事不一样,买椟还珠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品质,一种诚信。黑心棉、地沟油、假种子、假农药等不都是利欲熏心下的产物吗?他们为了更高的的利润,去牺牲大众的利益,这样的人与郑人相比,没有品质,没有素质,更没有诚信。 在当下这种物欲横流、利欲熏天导致的人情冷漠,诚信缺失的社会风气下,我们就是应该反思自我,是否会象郑人这样,不该拿的坚决不拿,不该要的坚决不要,不属于自己的坚决送回。 当然这种坑害别人不讲诚信的人毕竟是少数,传递正能量的人和事也比比皆是。扬大附中的学生徐砺寒,碰了别人的车苦等了二十分钟后留下联系方式后才去上学;出租车司机想方设法联系到乘客,将乘客丢在车里的钱包返还等等这样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 郑人的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才是做人的根本,诚信才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基础。 含有正能量的故事: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及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原文: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奋读书,曰:“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后卒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 :急功近利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为博士官,以通晓《公羊春秋》闻名于世。他专心治学,三年不到花园游玩,很负盛名,当时的士人都以师礼尊奉他。 在汉武帝时期,因朝廷长期对外用兵和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赋役日益苛重,致使百姓怨声载道,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孕育着严重危机。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董仲舒也被派遣到诸侯王那里担任了国相之职。但是没过多久,董仲舒却因才遭妒,备受其他官员的排挤,后因提出“灾乱说”而被人诬陷有颠覆国家的意图,差点被处死。汉武帝念及旧情,亲自出面赦免了他。后来,汉武帝听从丞相公孙弘的一间,将其派往胶西。让他做了胶西王国相。 公孙弘与董仲舒同为儒学经师。公孙弘擅长逢迎附和,深得汉武帝的器重,被任命为丞相。董仲舒却时常不识时务,正言直谏,汉武帝对他恨头疼,所以敬而远之。公孙弘一直以来都嫉妒董仲舒的才华,这次,他找到了机会,希望可以一举铲除董仲舒。举荐,也是有计划的谋杀。 胶西王是汉武帝的兄长,依仗自己是汉室宗亲,有恃无恐,骄横暴戾。之前,朝廷派去的国相统统被他以各种罪名斩杀,无一幸免。幸运的是,因为董仲舒的声名与才学,胶西王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十分敬重他。有一次,胶西王对董仲舒说:“勾践的贤明,加上范蠡lí、文种的才能,我认为这是越国的‘三仁’,你怎么看待这三仁呢?当初齐桓公有问题请教管仲,我的疑虑就由先生解决了。” 董仲舒回答说:“我才疏学浅,没能力决断大王的疑虑。虽然如此,大王向我提问,我不能不尽我所知回答。我听说,过去鲁国国君问柳下惠:‘我想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柳下惠回答说:‘不行。’他退下来满脸忧愁地说:‘我听说,阴谋侵略邻国的,不会向仁爱者讨教,这次国君为什么问我呢?’可见,柳下惠连被问都觉得羞耻,更别说参与讨伐齐国了!由此看来,越国本来就没有一个‘仁’,哪来的‘三仁’?所谓仁人,是‘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端正自己奉行的道义而不谋求眼前的小利,修养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于取得成果的仁。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而使社会风气大变,才是仁的最高境界,尧、舜、禹就是榜样!”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531f4fd1a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