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优秀作文精选

时间:2022-12-06 10:04: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传承百年的声音

王怡娃 (人大附中)

父亲是个“老北京”,茶余饭后,他时常给我讲旧的京城,从前并没有那么发达,却更有一番情趣。我时常觉得这些所谓的传承离我太远,直到去年过年时,我随父亲到厂甸庙会。

那是一条挺宽的小街,挤满了人,街的两侧,正是一派年味浓浓,熙熙攘攘,却并不浮躁,仿佛这里的喧闹,已经传承百年。卖茶的小贩吆喝着生意,吹糖人的师傅执着糖稀在孩子们欢笑的叫好声中把糖稀吹成令人叫绝的形状。抖空竹的人大概在那边的人群里,只有空竹的幽鸣声悠悠扬扬……不远处,还不断传来响亮的抽打声,大抵是哪个壮汉在甩鞭罢……

更远些一个地方人格外密集,同父亲过去,站在外围,并看不见里面的样子,只听得有人打着板,奏着月琴,合出了悠扬的调,接着是一个有力的声音,开口和着音乐唱着婉转的调子。歌词听不真切,但随便哪个人来这里,都能听出这是地道的京腔。那歌声悠远,嘹亮,而没有陈杂,仿佛是来自百年以前。我闭目,依稀感到一种别样的情绪,陌生,却又再悉不过。在忙碌而充满新鲜事物的生活中,这样的声音,让人感动,在这样的冬日,使人感到一种不一样的热度。

听一会儿,父亲拽我,说要带我去一个特别的地方,我跟上他,走进街里的一个胡同深巷,令我惊奇,如此复杂的胡同,父亲走得十分娴熟。走到一个小楼下面,父亲驻足,指着小楼告诉我:“这就是我小时候住过的地方。”我注视那楼良久,深感到那楼虽换了主人,某种精神,仍在传承。楼上人养的鸽子在咕咕地鸣着,远处还有归来主人自行车的轻铃声。这些声音,平凡,但富有生气,正是传承的标识。

回到大街上,依然是热闹非凡,但于我,所有吵闹又都远了。我深深感到这个时代虽已不再有小贩挑着扁担寻摸卖豆腐生意,也不再有人吆喝“磨剪子戗菜刀”了,更不会有漫天的鸽哨幽幽,但这些传承百年的声音,这些文化,并未远去,它就在“琉璃厂”这样的文化老街中,在父亲那辈人心里,并市场通过某种渠道召唤着我们这些青年,驻步倾听这传承百年的声音。它们会一直传承下去。

停下来,听听,那传承百年的声音……

磨剪子戗菜刀

“磨剪子来,锵菜刀!”那磨刀老人嘹亮的歌声,由远及近。一声声高亢而绵长,听起来苍老雄浑,抑扬顿挫,久久回荡……

我曾在巷口见过这位老人。他总是一个人出现在这里,从不结伴。他肩上扛着一张小木凳,木凳上挂着各种磨刀工具。我没怎么仔细观察过他的脸,但那“磨剪子来,锵菜刀!”的歌声却被我深深记住。

听到熟悉的吆喝,我突然想起前几天外婆抱怨剪子钝了,不好用了。于是,拿起那把剪刀便向巷口处冲。果然,是那位老人!他叉着腿,坐在那张木凳上,一双粗糙的手正拿着把刀,磨着。偶尔抬头,便大声吆喝几句。

老人见我走过来,便接过我手中的剪子,看也没看我一眼,便道:“三块。”他把原先正磨着的那把刀放在地上,开始磨起我的这把。他一边向磨石上加着水,一边又唱起来:“磨剪子来,锵菜刀!

我细细地打量着他:岁月无情地在他的脸上留下深深的印迹。由于多年的操劳,他的手粗糙得像老松树皮一般,枯柴般的手面上,青筋清晰可见,手掌上隐约可见几个厚厚的老茧。他身着一件深蓝的外衣,上面有着点点的污渍,腰间系着称不上是白布的油污布


条。

剪刀在他的手上发出哧哧的声响,太阳光从剪子上反射入我的眼睛,刺得我眯起了双眼。

“大爷,您这么大岁数还出来啊?”大爷抬头看了看我,微笑道,“我们家不愁吃不愁穿。可我在家闲不住,便出来磨磨剪子。人不能空虚度日啊!

我一愣。没错!人活在世上怎能空虚度日?如此简单的道理,自己竟没有百分百的去完成!我悄悄低下了头。老人在那儿自顾自地说道:“孩子,你可不能空虚度日,到头来一场空啊……”

“好了!孩子,快回去吧!天热,别晒着了!”老人的话传进我的耳朵,而我却还回味着他那朴实却充满真理的话语。“哦!谢谢!”我怔怔地拿出3元钱,递给老人。

接过钱,老人背上他的工具走了。阳光下,老人弓着背,吃力地走着,步伐却十分稳重。

或许,这位磨刀老人,正怀着一份不虚度生命的执念,用这渐渐老去的生命,尽力将生命的颜色磨亮,把生命之路铲的更宽……





冰糖葫芦(北京高考满分作文)

小时候,在家玩耍时,听到卖糖葫芦的吆喝声,就缠着妈妈买着吃。有时候还偷偷地跟着卖糖葫芦的走街串巷。不是馋那糖葫芦,而是馋那悦耳的吆喝声。

经常来我家门口叫卖的是个老北京,一家子都是卖糖葫芦的。据他讲,他爷爷在清朝那会儿就卖糖葫芦。

所以,他的糖葫芦绝对正宗,到底是不是无从考证。但他一口悦耳的吆喝声,让我深信不疑。那会儿我还小,还不懂什么叫正宗不正宗,判断的唯一标准就是谁吆喝得好听就买谁的吃。

于是,我跟这个老北京混了个脸熟。那一段日子,只要他经过我家的门口,他的身后就会跟着一个和他一起扯着嗓子吆喝的5岁小破孩儿。

老北京很喜欢我,每天收摊儿前都会给我一串糖葫芦作为报酬。有一次,他摸着我的脑袋说:“多好的孩子啊!以后真成了卖糖葫芦的,就毁喽!”年幼的我不懂这些话的意思。于是认真地望着卖糖葫芦的说:“赶明儿我一准儿干这个。”老北京笑笑不语。

15年后,我长成20岁的大小伙儿。那个卖糖葫芦的老北京再也见不到了。我每天都在为人生的前途奔波,现在的理想是当个白领,再也不想小时候卖糖葫芦的事了。那悦耳的'吆喝声也随着时代变迁被遗忘得干干净净。



终于,在一次春节的庙会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又看到了那个陌生又熟悉的身影。虽然15年过去了,老北京的模样依然没变。我跑上前去和他打招呼,向他比划15年前那个小破孩儿。

他惊异地望着我,然后慈祥地笑了,像发现了一个旧梦。他递给了我一串糖葫芦。“提前付你的工资,像当年一样跟我吆喝。”我仿佛又找到了自己的童年,然后我突然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张不开口,原地呆了半天。那太丢人了,我已经是个20岁的青年了。

老北京笑了笑说:“怕了,我就知道。还是那句话,‘多好的孩子啊!以后真成了卖糖葫芦的,就毁喽!”然后,他一个人吆喝开了。

冰——糖——葫芦…… 葫芦——冰——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544b988af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