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电视纪录片《西藏的诱惑》评析

时间:2022-04-11 03:19:2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电视纪录片《西藏的诱惑》评析



纪录片源自现实生活,对于很多人重复选择过的题材再去拍摄就更需要将其加以提炼,挖掘出更深层次或者与众不同的东西。《西藏的诱惑》之所以能再众多记录和描绘西藏题材的专题片中脱颖而出,首先应归功于创作者对这一题材的深入开掘,他不再是简单地再现西藏的自然美貌之美和民风民俗的独特,而是站在了更高的视点,在展现传统的基础上加以表现化并将其深化,挖掘出了蕴含在西藏生活中的三个层次,即宗教信仰的朝圣精神、艺术艺术追求和芸芸众生的理想信念。具有很强的思辨意识,深刻表达了创作者对西藏的深刻情感,同时揭示出了具有人类某种本质意义的朝圣精神,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了情理交融。在片子开头与结尾处,几位藏民背负行囊,跋涉千里,一步一磕头,一直磕向他们心中的圣地,这画面中注有创作者浓厚的情感,同时也留给我们无限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主题是作品的灵魂,它由题材提炼而来,因此,它也应作为一条线索将题材内容组合在一起,《西藏的诱惑》一片创作者在开头便直抒胸臆的将其揭示的哲理展现在歌曲《朝圣的路》中,即人人心中有真神,不是真神不显圣,只怕是半心半意的人。之后虽然从不同的角度纪录了三代僧侣的朝圣之路和四位去西藏寻求艺术感悟的艺术家,但却始终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线索将它们串在一起,即他们都是心怀真神,一心一意追求艺术与人生境界的人。此也将西藏是一种境界加以深化,这样也使该片达到了内容与结构的统一。 主题的确定为作品的拍摄奠定了基础,但其表现却还需要创作者进行艺术的再加工,片就运用了多种表现方式和造型手段。就色彩来说,在介绍龚巧明的时候,是一幅黑白色的照片,显得肃穆而凝重,但当说道她为西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的时候,还是那幅照片,却被创作者染成了红色,表现了对她崇敬和歌颂的情感。还是这一段落,从影调语言来讲同样可圈可点,在讲述她的事迹的时候,画面展现的是青山绿水红花以及五彩的巾幡,均取亮色,在她逝世以后,画面却又变成了暗草乌云暮色黄昏,均为暗色,这一明一暗的对比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冲击,而且用画面语言就完成了对龚巧明功绩的赞扬和对她牺牲的惋惜之情。表现西藏少女沐浴的那个段落中,创作者运用了一种象征性的造型语言,他并不是简单的将少女沐浴在现在屏幕上,而是做了一种艺术化的处理,河水荡漾着涟漪,不断的变化着颜色,时而红,时而蓝,时而黄;在一篇蒙蒙雾气的笼罩下,叠化身披轻纱的少女,宛如翩翩起舞一般,其实这也是对龚巧明一种凤凰式的升华。此外,创作者还运用了象征性的造型语言,少女沐浴时,歌声中唱到:忏悔是心灵的洗浴,河水河水泛起了黄色,当歌声唱为:省悟是血肉的再生时,河水又泛起了蓝色,这样,黄色成为忏悔的象征,蓝色成为省悟的象征。 纪录片都追求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西藏的诱惑》具有丰盈的内容,同时,它的形式美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即解说词的语言特色。该作品的解说词和歌词均为导演刘郎所做,刘郎在拍纪录片之前,曾从事文学创作十几年之久,举凡唐诗、宋词、元杂剧、明传奇均有所研涉,而且他兴趣广泛,绘画、摄影、书法、音乐都有很深的造诣,这些都奠定了他深厚的文化基础。就《西藏的诱惑》来讲,文辞奔放、意境深远,文学性很强,而且整部作品的连接均由解说词来完成,而非蒙太奇,这一切都应归功于导演深厚的文化底蕴。由此该片能够获得最佳撰稿奖是无可后非得。 综上所述,《西藏的诱惑》在主题的把握、内容与结构的统一、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上都取得了相当的突破,这也使它一度成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写意派的经典代表作品并获得国内外的好评。这在今天,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556904e964bcf84b9d57b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