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工作理论 缩小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附件: 一、社会工作的七个理论基石 1概念:需要界定社会工作领域的主要基本概念,如:“社会教育学”“社会工作”等。 2案主:对案主有多种不同的称呼,如:“受助者”“服务对象”等,在此方面,需界定服务人群及其受助需求和服务需求。 3助人者:需要注意助人者的动机及其能力与专长。在助社会政策领域的理论史,也同样关注和聚焦于社会问题及其解决。 三、社会工作的特殊性 1、社会工作所涉及的范畴极其宽广,缺乏鲜明的行业垄断特征,且贴近正常生活,因此其专业能力与职业地位较难体现出来。 2、社会工作者承担着“双重职能”,即助人与监督。社会工作者必须在助人职能与执行国家委托和监督职能之间进3.个人主义——改良主义观点视社会工作为社会为个人提供福利服务的一个方面。社会工作满足个人需要,并改善整体福利服务,使得社会工作和福利服务能够更有效运转。 第二章:在实务中应用社会工作理论 一、知识移植 知识移植指的是把一个实务领域中的思想知识运用到另一个实务领域的可能性。知识移植考察的是把一个领域的思1.维持希望的动机 2.增强自主、问题解决以为适应环境的能力 3.提供一个角色榜样、一段良好的经历,以纠正过往不良经历 4.促进人格变化 5.动员力量来帮助案主 6.改变环境 7.在案主和其他服务之间进行斡旋、教育、合作并倡导。 人动机方面,尤其要注意“助人者症状”,即因其在幼年时期缺乏应有的关爱和照顾,强烈渴望得到关注、认可和精神食粮,他们通过选择助人职业的方式,将这种无助的希望转向帮助他人。施密特保尔形容这类助人者为“隐藏在强大表面背后的、极其渴望得到关爱的幼儿”。 4社会工作专业行为:指专业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形式,如“咨询”“教育”“辅导”“治疗”“照顾”“陪护”等。 5机构:指实施社会工作与服务的机构,在中国大陆大体分三类:公办机构,如民政系统的救助管理机构、教育、公安等其他系统的机构;半官半民机构,如共青团、妇联,工会等;NGO(非政府组织),如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空间等。 6社会框架与法律、财政资助体系:指在现有社会框架条件下形成了什么样的法律体系、财政资助体系用于社会工作的实施。并对社会工作的双重职能进行反思,即助人自助与国家委托,尤其要反思:社会工作者能否成为受助者的“律师”,行使其权利 7伦理、道德与价值观:指“职业伦理”“行为目标”“人文价值观”等 二、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 (哈鲁克 索尔丹的社会工作思想史四分法) 1认为由社会导致社会问题、由理论指导实践的法国早期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观点,主张通过社会变革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 2认为由个人导致社会问题、由理论指导实践的各种心理学观点和理论。 3认为由社会导致社会问题、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的美国简亚当斯的观点:她认为要想改善个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就必须改变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比如必须从社会政策、教育政策、劳动政策等宏观措施入手,而仅仅改变个人是不够的。因此她所倡导的社会工作被称为结构性社会工作。此类观点可被看作是社区工作的最初萌芽。 4认为由个人导致社会问题、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的美国玛丽里士满的观点:她认为个人出现问题是患了“社会疾病”,助人者是“社会医生”,需要对其进行治疗。其初期的观点带有明显的医疗模式倾向。她的三段式操作论点“既往症—诊断—治疗”,奠定了个案工作方法的基础。此类社会工作强调对个人“社会疾病”的治疗,因此被成为治疗性社会工作。 (昂斯特 恩尔科三分法) 普遍性社会工作理论:阐述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中人类社会问题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防止和解决社会问题。此类理论具有普遍性特征,主要形成和发展于欧洲,尤其是德国。普遍性社会工作理论是特殊社会工作理论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其框架。 特殊性社会工作理论:在防止和解决社会问题时,主要涉及两个阶段:预估和介入,即“观察——判断——行动”。预估主要指“观察和判断”方面的理论、能力与技巧,即发现、调查、估计、解释、分析社会问题,确立需作出改变的目标。介入指“行动”方面的理论、能力与技巧,即建立助人关系、帮助、咨询、计划、管理、组织、监督、评估、总结。 外延社会工作理论:在社会工作理论史以外,神学领域与行权衡;在尊重案主与改变案主之间进行权衡;此点既是专业工作技巧又是专业工作的难点。 3、案主因素,合作原则。社会工作过程是一个与案主共同交流与协商的过程,工作成效需案主积极配合和努力,而社会工作者单方面一厢情愿作出抉择和实施措施,往往成效较低。也就是说,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成效也取决于案主因素。 4、社会工作者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作动机,比如是否存在“助人者症状”,二是工作能力和专长。 5、案主的权利/案主的自主性: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增强案主的自主性,助其自助,因此要尊重和考虑其需求和意愿,案主有参与到决策中的权利,此点也局限了社会工作方法的标准化。 6、教育行为中的“技术确实性”也局限了社会工作方法的标准化。 7、社会工作目标的不确定性 四、汉斯替尔施的以生活世界为本的社会工作具有的特征 1、尊重工作对象的生活世界,尤其注意发现他拥有哪些资源和社会网络,并将其利用与工作中。 2、工作性质介于两者之间:既顺其自然,又力求改变。 3、工作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之间针对解决办法的一个“商谈过程”,而非单方面(尤其是社会工作者)的“一厢情愿”。 4、工作目的是努力创造稳定可靠,清洗有序的生活空间。 5、工作难点在于:找到尊重与改变之间的平衡点。 替尔斯用以下五个“行为准则”将以上理论进一步具体化。 1、预防。初级预防:创造良好稳定的生活环境,避免出现矛盾与危机。二级预防:在有可能产生危机和出现问题的情况下,提供专业工作,防患于未然。问题发生后的紧急处理工作属于三级工作,排在最后,但同样必要和重要。因此,应大力加强预防措施,即辅助性、补充性的流动型措施(如补充和协助家庭教育的措施),替代性的固定型措施加以缩减(如替代家庭教育的措施,如儿童和青少年寄宿教养机构)。 第一章:社会工作理论的建构 一、社会构建:它并没有作为一个实体而存在,只是作为思想观念而存在 二、对于社会工作存在者三种理论三大社会工作观点(揭示了任何一个社会福利设置之中、社会工作活动和目标的某些方面) 1.反身性——治疗性观点把社会工作看成是通过促进、协助社会中的个体、团体和社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来为他们寻求尽可能好的福祉。社工和案主之间持续不断的互动螺旋改变案主的观念,并让社工得以影响案主;同样地,在社工体验案主世界时,案主也影响着社工对案主世界的理解。这个互相影响的过程,使社会工作得以具有反身性。(反身性强调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点把社会工作视为社会中寻求合作与支持,这样最受压迫和处境最困难的群体能够获得权力掌控自己的生活。社会工作通过增权,使人们参与到学习和合作的过程中,创建属于所有人的制度,所有人都能够参与的制度。 想移植到另一个领域之中所要做的适应和所需要的组织条件。 二、芬利做到反身性的方法: 1.内省,观察我们自己的思想意识,找出我们是如何思考,为什么会这么思考。 2.主体间反思,这是联合反思,把参与者包括进来。 3.建立相互合作的系统,这样就可以建立并达成相互影响对方想法的程序。 4.把反身作为一种社会批判来使用,传播反身性工作事实,对那些怕麻烦没有这么做的研究者进行批判。 5.使用反身性作为反讽结构,在此,共同思考的过程会明晰参与者所使用的权力和权威影响到中立的各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开始质疑那些未经思考就接受的共同思想模式。 三、批判性思考-----批判性实务的原则 1.把不确定性情况看成是开展创造性实务的机会。 2.寻求机会扩展个人权能,以建立与集体的联系,进行社会改革。 3.对语言的使用保持警惕。 4.警惕那些有权利和运用权力来确立议程的人们。 5.审查做出判断、进行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6.质疑特定服务和决策背后潜在的意识形态。 7.注意不同视角看待某一情况的具体细节。 8.通过理解理论和价值观,把实务根据编织进背景脉络。 9.列出一个过程和事件的总概,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够看到。 10.保证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理解该视角和背景脉络。 第四章:心理动力视角 一、回归 回归是,当在现有压力下,已经进入下一个阶段的个体倒退回到早期阶段的行为方式。固结和回归相对,指个体固守早期的行为方式。 二、其他重要防御机制 1.投射:与自我想要保护的东西有关的一些想法,不被接纳,在我们的意识中被转变为附着在其他的事物之上 2.割裂:相互矛盾的想法和感觉,被分离放在精神世界的不同地方,在不同的任何不同的情境中应用,带来不一致的结果。 3.升华:能量(来自本我)原本指向不允许的活动(通常是性),转而被用到更能为人所接受的活动。 4.合理化:我们压抑情感上不能为人接受的行为原因,去相信可为人接受的特定活动原因。 (本我是各种内驱力的复合体,自我控制本我,超我发展出道德原则,引导自我) 三、客体关系 自我心理学着重研究个体关系和自我发展。对于客体关系存在两种观点: 一种是外在的:自我的角色是几乎没有什么敌意的建立和他人的可持续发展;他人是客体。 另一种是心理内部的:自我通过经验,与他人相比,形成对自我的表现,内化他人;并管理这些和外部现实之间的关系。 依恋理论就是对这种能力发展的一种解释 四、社工利用关系来测评,然后决定工作的重点将是: 五、霍里斯和伍兹提到的各种心理技能,可能有助于解释社工的工作 1.维持技巧:共鸣地倾听、善于接纳、宽容并高度尊重案主 2.直接影响:建议、劝告 3.探索、描述和发泄:引导案主的感知和案主对情境的感受,并重视这种感觉和感觉。 4.人--情境(或环境)反思:把焦点集中在目前的情境和关系之上,努力去更好地理解他人观照案主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的原因,评估和情境、行为有关联的感觉。 5.模型--动力反思:辨识行为模式,并了解行为模式是如何和思考模式、感知模式联系起来的。 6.发展性反思:帮助案主理解,现在的经验是如何和过往所发生的相联系的, 7.教育:提供信息,和他人接触 8.结构化:分解问题,辨识优先,订立时间期限,并组织行动 第五章:危机干预和任务中心模型 一、危机定义:危机是人们生活中的转折点(罗伯茨),当人们突如其来地遇上危险事件时,痛苦会激增,稳定状态会被颠覆---而以前处理问题的应对机制就是在原稳定状态中运作的,这一过程导致一个激发危机状态。 一个危机不是一个突如其来或灾难性的事件,而是一个过程,模型的焦点在于人们如何应对突发性危险事件做出反应 二、危机干预定于: 三、对罗伯茨来说,危机干预还包括: 1.建立新的应对机制,成为案主技能库的组成部分。 2.完成对问题的感觉和体验,这样才能进行长期改变 3.动员资源,以获得支持 4.减少持续性令人不愉快的影响和情绪 5.思考事件及其后果,把它们结合进案主的个人生活叙事。 (包括:组织解体阶段:在此期间所做出的解决方案至为关键。如果没有成功解决,那么这个人将来的机能就不会像以前那么良好,对于后来发生的危险性事件,更容易做出不良的反应) 四、詹姆斯和吉离兰的六阶段危机干预模型 1.定义问题 2.确保案主安全 3.提供支持 4.考察替代的解决办法 5.制定计划 6.获得承诺 (123是倾听,456是行动,123456要有测评) 五、罗伯茨七阶段危机干预模型 1.计划并进行危机测评(以及毁灭度测量) 2.建立和谐并迅速建立关系 3.辨识重要问题(以及危机的紧迫性) 4.处理感觉和情绪 5.制定并探索其他替代方案 6.发展并阐明行动计划 7.建立跟进计划和协议 第六章:认知行为理论 一、甘布里尔的行为治疗的主要特征: 1.行为治疗的焦点集中在让案主及其周围的人感到焦虑的特定行为,如果行为改变了,那么焦虑也就消除了。 2.以行为主义原则和学习理论为基础 3.社工直接观察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清楚的分析和描述。干预前测评、干预和干预后评估等的方法得到明确的界定 4.通过改变情境中的因素、看结果变化,来辨识影响行为的因素 5.发现并运用案主的优质资源 6.动员案主环境中的重要他人参与进来 7.干预建立在有效的研究证据之上 8.运用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监控进展,将有关现状的数据与有关干预前情况数据进行比较。9.社工致力于在案主所关注的方面取得成效 10.社工帮助案主将变化了的行为应用到不用情景中(一般化),并帮助其在干预停止后维持所取得的进步 二、反应性或经典条件反射(刺激---反应方法) 关注的是行为,行为是一个刺激的反应。条件反射是一个过程,通过此过程,行为得以习成,即或多或少地建立永久性联系。 三、词语辨析: 消退:如果条件性反应和刺激之间的联系不能够保持的话,就会出现消退(反应与刺激之间不能保持联系)。条件性反应消退,并丧失它与刺激的联系。 消除:操作性学习技术。他在原则上不同于反应性条件反射中的消退。它意味着断裂行为与其后面之间的关系。 四、谢尔登概述社会技能训练项目中的重要因素 1.指出具体问题,即在案主的行为库与新行为能帮助填充缺口的方式之间存在差距 2.把问题分解成小的组成部分或不同阶段 3.帮助案主辨识那些可能会阻碍他们的错误观点 4.向案主展示期望的行为,然后让案主练习 5.把小行为联结起来,组成更加复杂的行为 6.帮助案主理解如何区分情境,知道如何在何种情境下应用行为是有用的,在何种情境下是无效的 7.引入真实生活的困难 8.制定真实生活实践作业,让案主汇报情况 五、谢尔登:认知行为理论 强化时间表: 1.持续性强化:就是每一次出现想要的行为,都给予强化,这样做会很快产生效果 2.塑造:意味着当向想要的行为进行小变化,就经行强化。(适用于复杂的行为改变) 3.消退,意识着一旦实现想要的行为,就稳步减少强化的数量和种类,以便将行为移植到新场合之中 4.间歇性强化,就是并不总是给一种行为强化,即行为强化具有不确定性。 5.间隙性强化的定数性间隙,是当想要的行为达到一定数目之后,给予强化。 6.定时性间隙,是当想要的行为持续一定时间之后,子啊给予强化 第七章:系统与生态视角 一、一个系统的状态可通过五个特征进行界定: 1.系统的稳定状态,即它如何通过接收和利用输入来维持自身。系统能够在不改变自身的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接纳改变。 2.系统的自我平衡或均衡。这是保持我们根本性特征的能力,即使输入改变了我们。 3.分化,是指系统随着时间推移,构成要素更加多样化,由此变得更加复杂。 4.交互性,指如果系统的某一部分发生改变,此变化会与所有其他部分相互作用。它们也会因此发生改变。 二、人们用以应对的资源包括: 1.关系性:形成纽带的能力 2.效能:他们对自身应对能力的自信 3.能力:他们意识到自身拥有相关的技能或能够从他人那里获得帮助 4.自我观念:他们对自身的全面评估 5.自尊:他们感觉自己具有意义、具有价值的程度 6.自我引导:他们意识到在涉及他人权利是,对自己的行动负责并控制自己生活 三、利用这些人际资源的能力,受到的社会因素: 1.强制力:支配性群体由于案主群体的个人或文化特征而保留权利 2.剥削力:支配性群体制造的技术污染危害到人的健康和幸福,尤其是对那些贫困人群 3.生活环境:案主的自然和社会系统 4.特定空间:案主拥有的特殊社会位置 5.生命历程:独特的、不可预知的生命之路以及作为其结果的多种生命体验 6.历史时代:体验生命历程的历史背景 7.个人时期:人们赋予他们生命体验的意义 8.社会历史:案主作为其中一部分的影响家庭、群体和社区的事件 四、社会工作的基本生态观点:(生态社会视角) 1.整合与联系性 2.自然事物的知识 3.生成具有重要性,即现实主义理论所称的涌现性质,而不仅仅是现存事物 4.保持多样性 5.社区关系 五、生态社会视角的主要方法: 1.整体性分析,考虑全球环境的需要,涵盖社工所工作的社会区域的环境影响分析,在与市民利益与需要相关的计划和社会行动中纳入他们的参与。 2.促进自然资源的积极利用,提高尊重环境资源的生活方式和自觉性 3.通过提供服务的机构,特别是学校、卫生保健和社会照顾机构,来关心社会环境和合作网络 4.“探险性教育”通过促进专门的网络以增加人们的生活机会。 第八章: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建构论 (社会心理学主要关注群体关系是如何建构社会认同的,并且未发展出易于转换到社会工作的治疗学观点,强调灵活而积极的响应案主的想法和愿望) 第九章:人本主义、存在主义与精神性 一、案主应该感知到的、社工行为应该具有的特点:(罗杰斯) 1.社工的行为在他们的治疗关系中药真诚、和谐一致,即社工的所作所为要反映自己的人格和真实的态度,而不是为了用来操控案主。 2.他们对案主要给予无条件的正面关注。 3.他们对案主的世界观要能够感同身受。 (4.积极倾听,准确感同身受,真挚友谊。注重自我对于寻求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强调此时此刻,而不是历史问题。) 二、社工行为应该具有的特点(卡克霍夫) 1.诚实和真诚2.(有时是非控制性的)友善、尊重、接纳3.感同身受和理解 1.我们只能够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理解我们自己。 2.我们在生命中最焦虑的莫过于失去他人,孤单一个 3.我们因不能享受有创造性的生活而感觉内疚 4.我们自己有责任按我们自己的决策行动 5.治疗旨在帮助我们行动,并通过行动接受自由和负责。 三、精神性需要四种原则 1.公共利益思想,旨在分权、团结和联结;保护人权;保护穷人、被压迫者和被剥夺者,并为他们找到选择方案。 2.可持续性,我们应该尊重并致力于那些不会涸泽资源贫乏国家或子孙后代的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 3.智慧,即在我们的实务中对经过仔细、慎重考虑所产生的价值判断进行融合。 4.整体精神性,关注寻找、发展、理解并欣赏我们生活和行动中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四、汤普森的存在主义工作实务原则(原理-------实务意义) 1.自由和责任是人类经验的重要基石-------避免把案主的行为看成是已经决定了的或不能改变了的。寻找案主能够选择的生活领域,并帮助他们。旨在识别那些限制他们选择的案主情境要素,并排除这些限制。 2.自由既是一种解放,也是一种负担-------把自由的负面转化成正面。 3.真实性是解放的关键;“自欺”是处理问题的一种常见的不成功的策略-------社工必须瞄准真实性,即接受并使用他们自己的能力来“改变”他们生活和他人生活。案主在做其他事情之前,必须建立真实性;否则他们会依赖他人或规则规章的束缚,来管理他们的生活。 4.存在被体验为无能为力,责任必须为每个人所接受--------案主和无穷无尽的问题斗争。社工必须帮助他们尽可能在任何受限制领域中承担责任。当做到这些时,就能够进一步承担更多的集体责任。 5.存在主义需要有一段共享的主观历程和一个伙伴取向-----起始点是接受并认识案主对他们经历的感受,并分享为行动承担的过程。 6.识别并管理权威控制法律责任和创造性、非指令性工作之间的张力-------理解并思考社会工作这两方面之间的复杂冲突,是识别冲突所必需的。这些冲突产生了案主自由和责任总体化观点。 7.存在的变动------自然的稳定是不可能的。社会工作寻求发展和进步,而不是分裂。 8.存在的自由和自我创造的过程是政治解放的基础------首先是实现前者,才有可能实现后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59cb6293c1ec5da51e27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