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那么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那么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对于我的国家呀,总算尽心了。河内—带遇到饥荒,我就迁移那里的老百姓到河东一带居住,又搬运那里的粮食到河内来;河东遇到饥荒,我也用同样的方法。我看邻国的政府,都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但相邻各国的百姓没见减少,我国的百姓没见增多,为什么呢〞 孟子答复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吧。战鼓咚咚地一敲响,两军士兵的刀枪—接触,丢盔卸甲,拖着兵器就逃跑,有的跑了—百步之后停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之后停下来。那些跑五十步的人耻笑跑一百步的人,这怎么样〞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 梁惠王说:“不应该,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嘛!〞 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那就不要盼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增多。〞 “种庄稼不耽误农业的时令节气,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只要不到大的池塘里去捕捞,鱼鳖就吃不完。砍伐树木按照一定的时间有方案地进入大山森林,木材就会用不完啦。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会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者没有顾虑了。老百姓对自己终身的生养死葬不担忧,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那么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剌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翻译: “在一家五亩住宅的场地上栽种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衣服了。鸡、狗、猪的饲养,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以上的人就能够吃上肉了。—家百亩的耕地,不要去阻碍他们按时耕种的时机,几口之家,足以不受饥饿之苦了;认真地办好学校的教育,拿孝愤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地给老百姓讲,头发花白的老人不再背着或者顶着沉重的东西困难地步行在道路上。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穿着丝织衣服、吃着香味可口的肉,老百姓不再忍饥不再受冻,照这样为王如果还不能使天下人归顺的,是没有的。 “诸侯贵族家的猪和狗吃掉老百姓的粮食却不知道加以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懂得去翻开粮仓赈济百姓。百姓饿死了,国王却说:‘这不是我的过错呀,是由于年成不好啊。’这种说法,和拿刀杀人有什么不同再说:‘这不是我的过错呀,而是刀的过错啊。’国王不要归罪于年成好坏,这样,天下的老百姓都会来归顺你了。〞 内容分析 这篇文章写孟子同梁惠王的谈话。当时各国为了要增产粮食和扩大兵员,都苦于劳动力缺乏,所以梁惠王要同邻国争夺百姓,采取了自以为“尽心〞的措施,可是目的并没有到达。孟子抓住了这个矛盾,指出梁惠王的“尽心〞并不能使百姓归顺,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方法。文章有破有立,笔锋犀利,极富说服力。文章在写法上颇具特色: 1.善于运用比喻加强驳论的力量。用同样是临阵脱逃,只是跑五十步和一百步之差,来比喻梁惠王和邻国当政者。作者先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那么何如〞,这个问题让对方自己下判断:“不可。〞然后就拿这个判断做根据,指出梁惠王的小恩小惠同邻国当政者比起来,也不过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区别,因而希望“民之多于邻国〞当然办不到。这种巧于比喻,使比喻有利于自己的论点,加强自己论证的写法,是孟子文章的一个显著特色。 2 繁简恰当,增强了论辩力度。例如,先说“河内凶,那么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与河内〞,再说“河东凶亦然〞,用“亦然〞来代替“移其民于河内,移其粟与河东〞。这样写就简练多了。又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也。〞这是一层意思。既然一个国家能到达“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的程度,那就能够做到“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又是一层意思。各层意思扣得很紧,前_层是后一层意思的前提,后一层意思又是前_层意思的结论,同时还是再下一层意思的前提。这样层层进逼,让对方成认了—层,就不得不跟着作者推论,一层一层地都加以成认,这就到达了论辩的目的。如果只图文章的简括,在第_层意思之后,就匆匆忙忙地作了完毕,如这样写:“夫如是,那么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从文字上看是简括了,但是失去了辩论的力量。 3 妙用排比,加强了文章的气势;巧用对偶,加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如:“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一连三个“……不可…… 也〞;“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一连三个“……者……矣〞,这种排比的写法,迭用一样的句式,把文章的气势积蓄起来,大大地加强了论辩的力量。 “移其民于河东〞和“移其粟于河内〞,“邻国之民不加少〞和“寡人之民不加多〞,“库序之教〞和“孝悌之义〞,“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种对偶的写法,两两相对,词组的构造一样,句子的构造一样,有的除几个主要的词以外,用词也一样,读起来令人感到节奏感很强,易于琅琅上口。孟子这种写法,读者须从回环读中细细玩味,方能体会到其中的真功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5e6883740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