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中国年画中的童子图像 作者:姚赟 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2期 摘 要:年画历史悠久,其中的童子图像是人物题材中的典型代表,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从年画中童子图像的艺术原型、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艺术特色、现实意义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年画中童子图像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年画;童子;图像 年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大众审美理念和情感诉求的集中体现。童子图像是年画人物表现题材中最突出的一种,这和童子这一符号丰富的内涵有关。在年画的各种表现题材中,随处可见胖乎乎的童子形象,由此可见,大众对这一形象的喜爱。 1 年画中童子图像的艺术原型 年画中童子图像的艺术原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来自于传统文化中的童子原型;另一种是来自于佛教文化中的童子原型。 在传统观念中,生命血统的延续、种族的繁衍、壮大家族,一直是民众的理想。在原始社会的巫术祭祀活动中,在涉及生殖崇拜的内容时,都加入了儿童图像,强调这种生命意识。在封建社会,农业劳动力的增加是靠这种家族繁殖能力来决定的,对繁殖能力的重视,更加增加了对传宗接代的期望。在民间美术中,往往直接用童子图形表达了这种意愿,充分表明了对自身种族繁衍的渴望。在古代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推动下,童子形象寄托了人们对子孙延续的美好祝福,这是童子形象出现在年画中的重要原因。 佛教以莲花童子的实物形象出现在绘画和文字中,唐代以来流传的佛教化生观念影响较大。“化生童子”指的就是“花生童子”,花指的是莲花,表现的是童子托于莲花之上,寓意了纯洁美好。童子作为人之初,在佛教中具有抛去肉身、涅槃成佛的象征性,具有新生和升华的意义。 2 不同历史时期的年画童子图像的特征表现 年画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在宋代以前,童子图像很少在年画中出现,主要是在宗教、宫廷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里出现。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等几个朝代的发展,到了宋代,年画绘画的范围有了巨大的发展,所描绘的题材也更加丰富,其中涉及童子的题材不断增加,童子图像的造型和色彩更加的丰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宋代,由于经济的发展,商业、手工业有了较大的进步,城市经济繁荣,使这一时期的年画有了很大的发展。年画的题材更加丰富,童子图像与莲花产生新的组合形式,使童子图像由“化生童子”演变到民间的“莲花童子”,使其在特征表现上有了一次重大的飞跃。到了元代,年画中具有鲜明的蒙古民族特色,特别体现在儿童的服饰表现上,时代感很强。元代年画笔法细腻,人物刻画惟妙惟肖,成为后来明清杨柳青年画画家所效仿的技法。但是元代的年画中童子图像大都是仿照宋代戏婴题材,缺乏新意。到了明代,由于统治者重视文化,恢复生产,采取了一系列的新政措施,使农业、手工业重新恢复生产。在文化方面的造纸制墨、刻板印刷等都有了巨大的发展。这时的年画中更加注重对子孙兴旺、五谷丰登的祈祷,童子图像越来越多的作为祈福对象出现,其造型更加多样化,寓意吉祥。清代,由于地域的文化差异,风俗习惯、印刷技术等造成了年画不同的风格,在不同地域风格的年画中,童子图像的造型也各不相同。在这些产地里,最著名的有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潍坊杨家埠年画、四川绵竹年画、河北武强年画等。其中天津杨柳青年画,童子图像细腻典雅,线条精确细致、色彩典雅精美、造型夸张。苏州桃花坞年画线条刻画委婉流畅、色彩鲜艳细腻,在严谨中透出一股柔媚之美。清代童子图像表现形式多样化,并且阶段化特征很明显。 3 年画中童子图像的艺术特色 年画中的童子图像造型多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细腻写实的城镇风格,以天津杨柳青年画和苏州桃花坞年画为代表;另一种是粗狂夸张的乡村风格,以潍坊杨家埠年画和河南朱仙镇年画为代表。城镇风格细腻写实、刻画有独特的章法;布局讲究、紧扣内容。乡村风格造型稚拙、线条粗犷有力;人物刻画方式夸张、装饰感强烈。 年画中的童子图像颜色绚丽,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的画面内容,有不同的着色。年画中童子图像着色有着城乡差异,城镇风格的年画色彩对比不是很强烈,色彩渲染精致典雅,搭配柔和,使童子图像显得很清秀,写实感很强。乡村风格的年画,色彩对比强烈,画面的装饰感很强,具有一种浓厚的古朴稚拙之气。 4 年画中童子图像的现实意义 年画,作为中国最具特色的民间文化,给中国的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年画已为世人所接受。在现代设计中使用童子图像,不仅呈现出一种雅致典雅的视觉感受,而且在内容上能更好地表现主题。这样的设计不仅具有传统的文化意味,还具有时尚的设计形式。 参考文献: [1] 王树村.中国民间美术史[M].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 [2] 王树村.中国年画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 潘鲁生,唐家路.民艺学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4]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5] 唐家路,孙磊.中国吉祥装饰[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6] 倪建林.中国佛教装饰[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7] 刘波.中国民间艺术大词典[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8] 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 [9] 王树村.中国吉祥图案集成[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 [10] 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 [11] 廖军.视觉艺术思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12] 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6237cf9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