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互联网打开方式

时间:2022-04-09 15:10: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传统文化的互联网打开方式

作者:暂无

来源:《国际公关》 2018年第3



2018421日,长达3 小时的《经典咏流传》年度盛典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经典咏流传》第一季正式落幕。2018216日开播的《经典咏流传》,开播前434城电视平均收视率高达1.42%,前四期节目在各大互联网平台上的视频播放量超过2亿,微信公众号阅读量10W+的相关文章超过100篇。节目播出期间,《经典咏流传》的相关歌曲长期霸屏QQ音乐排行榜。随着《经典咏流传》影响力的扩大,《经典咏流传》成为继《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等节目后又一个央视出品的爆款综艺。

难能可贵的是,《经典咏流传》无论是核心创意还是节目形式,都是百分百的中国原创。《经典咏流传》作为央视落实十九大报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精神的实践,它最大的创新性在于将中国传统诗歌和现代流行音乐结合起来,让中国传统文化与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碰撞出新的火花,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有了自己的打开方式,也开辟了传统文化的全民传播新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经典咏流传》的创新实践,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本文将从互联网时代制造现象级传播的核心要素,浅要分析爆款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的全民传播模式如果把《经典咏流传》看作一个互联网产品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一产品之所以形成爆款,其核心传播要素有三个:产品本身的内容能力,高效率的曝光体系和品牌化的持续运营能力。

先说产品的内容能力。“把古诗文给唱出来”的《经典咏流传》,目前在豆瓣上的评分高8.7分,属于在综艺节目中罕见的高分,这从侧面说明了《经典咏流传》的内容质量得到了观众的认同。以《经典咏流传》改编自清代袁枚诗作的《苔》为例,这首小诗一的创新之处。

夜之间曾经感动了无数观众,相关视频和公众号文章同时刷屏。而《苔》的背后,则是节目的内容对时代背景下普通人情绪的一次精准把握,这个作品在袁枚原诗的基础上添加新词,扩充了现代语境,以支教老师梁俊和他的学生演绎,让普通观众对“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产生了深刻的价值认同。支教老师和学生的故事,让原作诗文里贯穿古今的价值被重新激活,焕发出新的时代感染力。在《经典咏流传》后来的节目中,无论是王冕的《墨梅》,还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在谭维维和曹轩宾等歌手的演绎下,传统的内容与当代观众的情绪相结合,让内容本身拥有了巨大的感染力,最终成为了现象级传播话题。

再说高效的曝光体系。《经典咏流传》在电视节目中同样有着突破的创新,就是引入了网络传播的种种要素,从而让高质量的内容得到了高效率的传播。从传播渠道模式来看,虽然《经典咏流传》还是电视屏幕为首播与核心平台,但整个节目策划、制作与编播,却融汇了央视自控的网络平台、专门设立的微信公众号、“CCTV经典咏流传”微博等,并吸纳撬动了外部的广播、报刊、电视、门户网站、微信、微博等各类媒体,架构成多渠道、多形式的立体传播网络,以促成传播效力与影响范围的最大化。在综艺节目中,《经典咏流传》率先采用了“1+4”融媒体跨屏交互的创新模式,即节目中的每一首歌曲,都会由出品方量身定制4种不同的新媒体产品。观众通过微信“摇一摇”实时分享,为每首诗歌量身定制的新媒体产品H5互动、微信公众号文章、节目短视频、音频同时分发,这样的强互动模式,使得每一首歌都有千万人次的人群进行跨屏交互,从而实现裂变式传播,最终让每一期节目都形成了现象级传播。

最后《经典咏流传》的成功还得益于节目品牌化持续运营能力。综艺节目中有不少“高开低走”的产品,首播可能收视率很高,但随着节目播出却日益平庸,最终只能是虎头蛇尾。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62b665ca2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