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宏:《玉屑集》池塘生春草 赵丽宏:《玉屑集》池塘生春草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这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的名句。尤其是前面那一句, 池塘生春草 ,几乎成了后人称呼谢灵运的代名词。李白诗云: 梦得池塘生春草,使我长价登诗楼 ,元好问的评价更绝: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 池塘生春草 ,似乎意境平常,文词也浅显直白,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在古代诗人们心目中,这五个字简直是天才的发现和创造,是最奇妙的春天写照。 万古千秋五字新 ,新在哪里?很显然,在谢灵运之前,没有人这样描绘形容过春天。《》中这样写春色: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也写了草木池塘、莺雀啼鸣,那是直接的描写,有声有色,能感觉到漾动的春光。汉乐府中,描写春光的佳句也不少,晋代乐府中,有这样的句子: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色同 ,这和谢灵运的 池塘生春草 ,可谓异曲同工。可是,为什么谢灵运的被抬得如此之高?我想,谢灵运这句诗的妙处,大概正是因为以直白朴素的文字,道出了乡村里目不识丁的童叟都能感知的春天景象,而这样的诗句,比很多文人挖空心思比喻描绘更能令人共鸣。我在农村生活多年,可以想象这样的第 1 页 共 3 页 诗意。春暖时,湖泊和池塘因为水草的繁衍,水色变得一片青绿,春愈深,水面愈绿,待到水畔的芦苇、茭白,水面的浮萍、荷叶、水葫芦等植物渐渐繁茂时,冬日波光冷()冽的水面,就变成了一片绿意盎然的草地。 池塘生春草 ,正是这样的景象。谢灵运这句诗,妙在把水面比喻成了草地,而且妥帖形象之极。这样的景象,虽然年年重复,然而天地间的春色永远新鲜,面对繁衍在水上的一派绿色春光,诗人们很自然便想起谢灵运的 池塘生春草 来。 赵丽宏:《玉屑集》--竹风拂心 我喜欢竹,年轻时在崇明岛 插队落户 ,曾经迷恋村前宅后的竹园。干活劳累时,躺在竹阴中小憩,听风吹竹叶幽响不绝,看眼前天光绿影斑驳,记忆中和竹子有关的纷纷涌上心头。最熟悉的是王维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此诗从小会背诵,在乡村竹园里独自吟哦时,却难以体会它的妙处。那时,衣衫褴褛,面有菜色,饥饿,疲惫,没有明月相照,更没有古琴可弹,哪里来那一份闲适和风雅。倒是想起李商隐的《湘竹词》,有些共鸣: 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 。写诗需要灵感和情绪,读诗其实也一样,不同的心情和处境,读相同的诗,也许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在城市里生活,和竹子相处的机会不多,读古人的咏竹诗篇,似有清风扑面。南朝刘孝先的《咏竹》,是最早以竹为题的诗: 竹生空野第 2 页 共 3 页 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那也许是诗人以竹自比,感叹怀才不遇,最后那两句,很有想象力。唐诗宋词中,写到竹子的诗不计其数。李贺写过一组咏竹诗,流传虽不广,其中有佳句: 风吹千亩迎风啸,乌重一枝入酒樽 。刘禹锡写《庭竹》,也很生动: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李商隐咏竹笋,思绪极奇妙: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苏东坡的爱竹,也许是前无古人,竹子和他终身相伴,不管到哪里,他的眼帘里不能没有竹荫,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是他的名言。年轻时,东坡()咏竹有豪迈之风: 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 ;中年看竹,心情趋平淡: 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窗扉净无尘,几砚寒生雾 ;到老年: 累尽无可言,风来竹自啸 , 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 ,由豪迈到平静恬淡。这是他人生的轨迹,而诗中之竹,正是他不同时期的心态写照。 唐诗咏竹中,读来最亲切者,莫如刘长卿《晚春归山居题窗前竹》中两句: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荫待我归 。这诗句中,竹子是忠诚亲切的朋友,永远默默站立在那里,以清凉的绿阴迎候诗人归来。 第 3 页 共 3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69e5acd0b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