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和生活和谐统一]数学与生活论文3000字

时间:2023-01-08 01:28: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数学和生活和谐统一]数学与生活论文3000字》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多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数学抽象,在感知-理解-抽象-概括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感受数学思想,学生能解决生活中的三步应用题,却不能解决课堂中的二步应用题,这该引起怎样的思考? 在“生活问题数学化”过程中感数学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在实施新课程,落实新理念的过程中,我们看到联系生活的数学教学给课堂注入了活力,带来了精彩。“数学生活化”的口号,在教学中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这从学生认知特点和数学学习的目的来看都是正确的。 但在探索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戏过了”的现象。现象之一:每一知识点被生活的影子笼罩着,结果是被“生活”浪费了时间,课堂效益低下,现象之二:置数学科学性、严谨性于不顾,置培养思维能力的目标于不顾,用生活的思维代替了数学的思维,一味追求生活问题的解决,课堂的功利化倾向愈发严重,现象之三:置教材于不顾,一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例题抛一边,习题课后补。凡此种种,使新理念下的课堂套上了一圈虚幻的晕轮,浮华背后是教学质量的滑落。因此,正确地认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并在教学中准确地把握,已成为当务之急。 数学源于生活但数学并不等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把数学置于生活的大环境,跳出数学数学,跳出数学数学这是实现数学教育目的的需要,也是学生认知特点的需要。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决定了他所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都是对生活中具体的形象事物的感知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多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数学抽象,在感知-理解-抽象-概括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感受数学思想。 在“生活问题的数学化”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出的周围事物开始,为学生的感知、理解创设一个数学的问题情景,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找准切入点,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途径。例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教材是通过两个算式的计算,比较后抽象出来的,实践中,学生学习后做题的错误率相当高。后来我们改变了教学方式,把抽象的过程拉长,延溯至应用问题。从学生熟知的购物引入:小华和妈妈一起去服装超市买了两双鞋,每双36元,还买了两件上衣,每件84元,一共用去多少钱?对两种不同解法的比较,沟通,让学生建立表象,然后让学生照样子出题写式,在观察、比较、归纳基础上概括乘法分配律。通过生活问题,赋予新知识以更具体、更直观的内容,让学生思有落处,说有条理,比有对象,印象自然深刻。 在“生活问题的数学化”过程中形成数学技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这种方法和经验是数学学习的宝贵的资源,只是由于学生受认

.




知水平的制约而不能迁移和贯通。只要我们在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中善于引导,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特级教师邱学华曾经讲过这样一个例子:在对一节公开课进行反思时,授课教师对自己付出辛勤劳动后,学生仍不能正确解答二步应用题感到不解和委屈。邱老师当场请了一位“差生”,给他2元钱,去买2本作业本和一支铅笔,并故意以“找错了钱”激怒学生,使得学生把买书,找钱的过程说得清清楚楚,并写下了算式。学生能解决生活中的三步应用题,却不能解决课堂中的二步应用题,这该引起怎样的思考? 在“生活问题数学化”过程中感数学思想。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概念、理论的相互联系和本质所在,是贯穿于教学的具有一定包摄性和概括性的观念,因此,数学教学还要使学生在“生活问题数学化”过程中感受、理解一些数学思想,以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如化规思想,它是把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的方法,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以求得问题的最终解决。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学习时,我们都运用了这种思想。在学习长方体后,让学生讨论一块不规则橡皮泥或石块的体积如何算,学生借助于经验,是能够想到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的方法的。当然,数学思想的理解和建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有意识的渗透培养。 数学源于生活的认识,拓宽了我们教师处理教材,设计教学的视野。但在开发和利用生活课程资源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数学毕竟不等于生活。数学有着自己学科的逻辑性结构体系。这个体系植根在生活的土壤上,但内涵与外延均与生活有本质的区别。数学教育中,“生活化”理应是数学教学的工具和正确的观念,它不能和数学之间划分等号,更不应该成为数学教学的枷锁和羁绊。 为教材知识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把数学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充分融合,让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学习数学,这无疑是对的。但事实上,生活实践中的数学知识是与特定的情境、与特定的事物相对应的,其中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概括性、抽象性和可迁移性都较差,在实践过程中,如果置教学建模释模能力于不顾,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提高只能是空中楼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这一思考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数学题解决能力的必经之途。而数学作为思维的体操,其在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着独特而巨大的作用。数学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并做好这套“思维体操”。如前所述的三种现象,显然忽视了这一点,而将数学庸俗化、功利化了。 “为数学的生活”的四个特征 数学不等于生活,所以,无论是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还是应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其中的“生活”都应该是经过“数学化”处理过的,它至少符合以下特征: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这是我们选择“为生活的数学”的应遵循的首要原则。一位教师在“退位减法”时,用CAI课件设计了一个生活情景:小红去小明家借书,小明原有32本,借给小红6本后,还剩下多少本?画面呈现的是小红和小明讨论算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6f9e2a3f5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