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陶渊明《归原田居》五首之生活 归园田居陶渊明

时间:2023-02-20 11:04: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解读陶渊明《归原田居》五首之生活 归园田居陶渊明



【导读】《归原田居.二》中,先生告诉我们他返自然所做的事。自然不像衙门那样喧嚣,田园是人迹罕至的,白天关着门,什么也不想,观赏属于自己心灵居住的田园。

陶渊明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上顶中国田园诗歌的天,下踏中国诗歌闲适流派范畴的地。要写一篇《陶渊明五首赏析》,与我而言,那简直是太难了。取这样一个评论家惯用的题目,纯属方便。而对于中华文化,对于五柳先生,除了知道点诗歌,除了知道先生性嗜酒爱丘山,我所知道的少得可怜! 应该说陶渊明先生的处世之态于现世是消极的,他憎恨官场的腐朽和丑恶,满足于田园饮酒作赋。这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官场的病态,很不顺心。看到有功之人刁逵全家由于统治者的昏庸而被杀害,使先生感到愁闷和失望。前车之鉴,于是先生后来毅然辞去官职,归隐田园故里,过着坎坷的一生。虽然先生是大官之家,曾祖父还是东晋的开国元勋,但是到了父一代,家境已经开始衰败。再加上先生少年就失去了父母,孤苦伶仃。这种沧桑巨变彻底的影响着先生的一生。后来朝廷为官,又遭到黑暗官场的鄙视,使先生面对现实无力回天。这和著《红楼梦》的曹公是极其相似的。大抵中国历代文人的遭遇吧,始终难以打开困窘沧桑巨变的束缚。像杜甫、杜牧、柳永等一样,先生难以在官场打拼,怀才不遇。于是过着清贫潦倒的一生,借酒浇愁。屈原同样也是如此面对乱世无力回天。但是中国文学史上,苏东坡是一个另类,他虽然也遭到贬官的耻辱,和遭到庸人的暗算,但是他的处世之态和先生和屈原等很不雷同。不因贬官而变换心境,样登临赋诗、伐舟赤壁、豪放不羁。不像柳宗元先生贬到永州后闷闷不乐的写着《永州八记》,数潭中鱼。也不想白居易先生,贬青州后,写着《琵琶行》,青衫湿。

先生的《故园田居》分五首,这五首诗歌是一脉相承,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基于《其四》,我曾经嘲笑分去中国诗歌一部分田园诗祖陶先生。我嘲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嘲笑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嘲笑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嘲笑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笑是因为先生南山下种豆,为什么草盛豆苗稀。草能盛的地方一定适合种豆的。一定是先生整天喝酒,或者整日游

1




山好水没有去除草,或者先生很懒惰。二笑是因为我不理解先生为什么那么勤劳辛苦。早晨就去理荒秽,到了晚上背月而回,很辛苦,也很用心,但是先生的豆苗地为什么草盛豆苗稀呢?一定是先生除草的效率太低了,或者是先生到了山上只为游山戏水,因为先生性本爱丘山的。难道是先生到了豆地里,喝醉了酒。三笑是因为先生为什么不修理一下自己所走的路,让狭窄小径的露水打湿自己的衣服。四笑是因为先生并不因为我上边所说的去清理路,反而觉得不要紧,不知羞耻。不修路,草除不好,但使愿无违怎么实现。我知道这样的嘲笑的错误的,但是先生确实很难让我辈后生理解。或许五柳先生除不了的不是草,而是黑暗浑浊不清的世界吧!

《归原田居.其一》中,五柳先生给我们讲了他的爱好和梦想,并告诉我们他实现梦想的过程。先生自小就没有官场思想,天性爱丘山,可是却错误的走进官场,一去就是十三年。羁鸟怀念自己飞翔寄居的旧林,鱼儿也思念自己翱翔过的故池渊水。于是乎先生下定决心,在南面野地里开垦土地归园里。开辟了十余亩,草屋也建起了八九间。先生也为我们描绘了他居住的世外桃源:榆树柳树罩着草屋后檐,桃树李树长满屋前。宛如人间仙境。但是先生的时代没有水泥和蚊香,房屋左右树木多蚊子是很多的,下雨地也不容易干,出行很困难。不过先生幸运的是,不像后生杜甫一样,生活在《茅屋为秋风所破》,连茅草也被童子抱走了。先生望着模糊的远村,似乎炊烟袅袅,天宇茫茫,传达了先生心灵的满足,回归的幸福。先生惟妙惟肖的描绘一幅美丽田园图。难道大漠孤烟墟里上孤烟所追求的不就是五柳先生所生活的仙境吗?狗在巷中叫,鸡鸣阡陌间。先生把房屋打扫的干干净净,户庭无尘杂,心庭也无尘杂,心灵也被打扫的干干净净。景清心自闲。误落在樊笼这个官场,心灵被封沉久久,终于先生体会到了回归自然的满足。先生的字字都紧贴他的田园。草屋、榆柳桃李、远人村、墟里烟、南野地、犬吠鸡鸣无一次不表达先生胸中蕴含的美意和先生天生的对田园的挚爱和观察入微。这些渺小上了灰尘的词语或者作家觉得不雅,定慧寺与先生无关。 《归原田居.二》中,先生告诉我们他返自然所做的事。自然不像衙门那样喧嚣,田园是人迹罕至的,白天关着门,什么也不想,观赏属于自己心灵居住的田园。桑麻一日日长大,开垦的地也日日增多。接下来的《其三》中,先生告诉我们他已经南山种豆,这说过了。在第四首中,他告诉我们,他心情很畅快,带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7488b328b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