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时 计 划 第 课时 第 周 星期 ( 月 日) 课 题 文学常识1 课 型 复习 课 时 文学常识概述,识记方向,明确目标 教 学 目 标 了解古代文体知识,识记并掌握 掌握文学常识的解题思路及方法,提高解题技巧。 了解古代文体知识,识记并掌握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学常识的解题思路及方法,提高解题技巧。 教具、学资料 具准备 教 学 方 法 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文学常识在对口上学考试中是一个属于常考的知识点,在基础知识中以选择题出现,一般分数为3--6分。体现出一定的能力性,单纯的识记已经不复存在了,在题目设计上,呈现出稳重求变的态势。 二、复习注意的几个问题: 1、首先要牢牢抓住现行初中、职高语文教材所涉及的所有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知识,特别是名作名篇。 2、注意适当像课外拓展名人名作。 3、文学常识要注意抓住典型的文学式样和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如:先秦散文、汉末魏初的建安文学,汉乐府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着手,现代文学要抓住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传统六大家的文学成就外。还得注意沈从文、徐自摩、闻一多、朱自清等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 三、古代文学体裁集释 1.赋: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2.骈文: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3.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4.辩:“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5.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6.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7.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1)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如贾谊的《论积贮疏》。 (2)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3)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8.序、践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我们学过的“序言”有:《〈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 9.赠序 文体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如韩愈《送石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7aa9e0212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