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的概述

时间:2022-12-05 22:28: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内卷”的概述

“内卷”(involution)是一个学术概念,它颇具跨学科影响力,目前己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理论范式、分析工具和分析视角。但“内卷”最早被用于对社会或文化发展模式的描述,后经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学者的发展运用。“内卷”作为舶来品其源于拉丁文involutum原意是形容“内旋包卷或转”的动作状态,其发展路径大致为:源于康德,并被戈登威泽补充,后由格尔茨、黄宗智和杜赞奇等学者在不同领域对其进行解释,并由美国学者黄宗智开启了这一概念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根据韦森的考证,内卷的概念最早由大名鼎鼎的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康德在《判断力批判》这本专著中试图解释“演化” (evolution)的过程时,有关“内卷”的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并首先使用involutionstheorie这一概念。康德对比了“内卷”和“演化”的不同,指出内卷具有“衰退”“复旧”的含义,它表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因不断重复,而未达到更高级的状态。在此基础上,美国人类学家戈登威泽于1936年将“内卷”这一概念纳入学术术语,他在研究毛利人的原始文化时,用“内卷”来描述了文化发展的有关现象:当一种文化模式趋近于成熟状态时,因外部条件的约束,它既不能维持原先的稳定状态,又无法超越自身,以便向更高级层次发展演变,有在其内部不断衍生,从而变得更加复杂化、精细化。

之后,“内卷”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其被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用于农业经济的研究中。1963年,格尔茨在研究印度尼西亚爪哇地区的农业发展状态时,统地分析并使用了“内卷”。在格尔茨看来,爪哇地区的农业劳作虽然投入了大量劳动力,但由于缺少资本和技术,缺乏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其农业并未得到实质的发展。而在有限的农业生产中,为了消耗多余的劳动力,只能将耕作趋向复杂化和精细化,进行内部竞争和自我战胜,但其生产效率并未获得相应增长。格尔茨的研究对学界产生了长远的影响,他令“内卷”被普遍运用在“非进化”的城镇与农村社会研究之中,使之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中非常规范的概念。

1985年,美国学者黄宗智将“内卷”应用于中国农业发展的描述,第二年其著作被中华书局翻译,自此“内卷化”进入汉语学术界,并被国人所熟知。在黄宗智的著作中,中国农业内卷主要表现为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随着人口增加,农业生产中投入到单位土地的劳动力也相应增长,但农业生产水平并未改变,


而导致劳动的边际报酬减少,最终农业生产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增长,即表现为“农业内卷化”1996年美国学者杜赞奇在社会结构层面,将内卷应用于国家权力的研究。他认为在国家财政方面,伴随着税负加重,国家收入并未增加,非正式机构的收入反而增加,但内卷的国家政权无法创建强有力的官僚机构,因此缺乏对非正式机构的控制力,无法避免非正式机构中饱私囊;而在机构运作方面,国家权力和行政职能的发展并非通过提高机构效益,而是复刻旧有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合规合理的机构却长期处于内卷的环境中,这导致了功能障碍和内卷同时出现,旧有的机构不是趋向灭亡,而是自我膨胀。

“内卷”作为一个中国本土化比较彻底的概念,被国内大量学者用于研究改革开放后涉及政治制度、中国农业经济、国有企业生产等结构僵化、没有发展的增长等现象,甚至被称作分析中国问题的“万能框架”

通过以上文献回顾,总结“内卷”的主要特征为:当事物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便停滞不前,此时既不能保持原有状态又不能向更高级别转变,转而向内不断复杂化和精细化,最终还是仅有数量上的增长,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即没有发展的增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7bcdc4ceb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