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人物赏析 ——樊哙之勇 选入高中语文的《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最精彩的一场戏。其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之高,是毋庸置疑的。在刘邦、项羽双方众多人物形象中,作者着笔墨最多、形象最生动、最具风采的人物,当数刘邦麾下的樊哙。樊哙,课文注释为“刘邦部下勇士”。樊哙之勇,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我们试做如下分析: 勇士,《辞海》释为“有力气,有胆量的人”。《鸿门宴》中的樊哙,带剑拥盾,闯帐护主,瞋目斥项王,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再加上项羽情不自禁地赞喝,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个人物形象,通身洋溢着勇猛、粗犷、豪放的阳刚之气,的确是具力气、胆量于一体的化身。然而,如果我们对樊哙的言行举止深入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樊哙这个人是粗中有细,勇中蕴智,不仅有胆,而且有识。他的一系列行为、语言,都像是缜密思维的结果,他所采取的步骤、策略,亦非常恰当,让人觉得,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非如此则刘邦必要命断鸿门。刘邦率百余骑深入敌营,在鸿门宴这个具体环境中,刘邦一方的力量远不及项羽,就是从秦末群雄逐鹿这一大的历史背景来看,刘邦也远不是项羽的对手。当时的项羽“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因此,刘邦在鸿门宴上做蒙冤状,极力辩解,对项王曲意逢迎,但仍不能奏效。项庄授意于亚父,拔剑起舞,沛公之命危在席间。在这危急关头,樊哙果断地做出闯帐护主的决定,“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入帐后,他先以勇猛的气势震慑对方,紧接其后的一番话,虽意义上与沛公谢罪如出一辙,但在内容安排、言辞语气上,则一改刘邦平素的申辩、逢迎,以咄咄逼人的气势,直斥项王:先以秦王多行不义,天下皆叛之以警,继之以杯王之约,力陈沛公破秦入咸阳功高当赏,最后指责项王不赏当赏反欲诛有功,是实为“亡秦之续”。“窃为大王不取也!”貌似委婉,实则绵里藏针,致使威震诸侯军的西楚霸王瞠目结舌,无言以对。樊哙在敌强我弱、主帅命运危在旦夕的紧急关头,以他的勇敢和智慧,力挽狂澜,扭转了形势,实在是功不可没。 更值得一提的是,鸿门宴上,沛公虽然暂时避免了杀身之祸,但实际上还没有脱离险境。刘邦欲抽身逃走,又恐失礼于项王,因此犹豫不决。这时又是樊哙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点拨刘邦在关键时刻,应该着眼于大局;又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形象地比喻当时所处环境的险恶,坚定了刘邦迅速逃跑的决心。刘邦得以逃生,从此掀开了楚汉相争新的一页。 历史上的刘邦麾下,可谓人才济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良;安邦济国的萧何;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刘邦成就帝业后,谋臣亦有曹参、陈平等。生前身后,樊哙都远在诸人之下。淮阴侯韩信“尝过樊将军樊哙,哙跪拜迎送,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以“与哙等为伍”自嘲,可见樊哙算不上刘邦麾下重要的谋臣战将,然而,他在刘邦建立帝业过程中几次关键时刻,以不在其位而谋其政,表现了他的勇敢,古代仁人志士推崇“文死谏、武死战”,樊哙不论在谏、在战均冒死不辞。早在刘邦破秦入咸阳之初,“沛公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之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资治通鉴·汉记》)不仅勇于谏上,晓之大义,话说到最后简直就是命令的语气,要知道这是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倘若没有点勇敢精神,谁人能做得到? 刘邦称帝后,樊哙仍然跟着高祖攻打反叛诸王。当黔布反叛时,刘邦一度病得厉害,躺在宫禁,不理朝政,诏令群臣不得去看他,周勃、灌婴等都不敢进宫。“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 …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其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身为一员武将,能冒死谏上,其忠其勇何等可嘉! 作为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大军中的一员大将,樊哙有勇有谋,无私无畏,但他毕竟带有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他遵奉的毕竟是封建社会“士为知己者死”的道德观念,他所竭力效劳、极尽忠勇的是刘氏政权。他在刘邦起兵丰沛时,就追随左右,与刘邦属贫贱之交,而且两人还有一层姻亲关系,“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他一看到刘邦的错误缺点即直言相谏,完全是出于维护、巩固刘氏政权之目的。“忠于刘氏”是樊哙勇、智的思想基础。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对樊哙的所做所为妄加恭维,就是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立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850abce67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