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08年高考作文的回望与2009年高考的对策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站在新课程高考的门槛上 ——对2008年高考作文的回望与2009年高考的对策 一、掀开你的盖头来——题意把握 (一)作文大组的说明 1、命题形式发生改变,由话题作文改为命题作文。改变的只是写作的形式,并不承担正面或反面的影响。每一种命题都有优缺点,作文命题没有完美的形式。 换成标题作文,今年的命题指向性更明确,更注意考查考生的实际作文能力。 当然,为了使考生适应,也为了更好地衔接,在命题前加了一段引导语,既使题目更加规范,又避免写作范围过于宽泛,有效地避免了考生的套作。在命题时,还注意了降低难度,如在“为题”两字上加了着重号,目的是不在审题立意上为难考生,最关键的是考查考生的表达能力,以表达见出考生水平的高低。当然,考生在写作时加上副标题也算符合要求。 2、关于题意的理解。 “触摸”与“感受”是同一层面的概念,两者有高低深浅之分,并无高下之别。只是前者形象,后者直观。“都市”与“乡村”只是相对概念,可作为城市的代名词,两者在这里可以置换,不宜区别过于严格。对“乡村”的理解也是如此。 从理解角度看,两者都有虚实两层含义。从实的方面说,两者都是人的生存空间;从虚的方面说,两者均可指向精神生存。命题的指导语中,首句指向的是生存空间,而“回望”一句,则暗示了虚的一面,写作可跳出日常生活的束缚,可观察、思考甚至反思我们的生存空间,写作的范围较宽广,可以写当下,也可写虚拟。 3、关于打分的说明 (1)关于错别字 严格执行考纲要求,错一字扣一分,不设上限。 这是对外宣传。实际操作中,考虑到阅卷进程,采用总体把握原则。 (2)关于套话作文 总的态度:此风不可长。套话作文不利于素质教育,不利于选拔真正的优秀人才,不利于考生的成长,要严厉加以打击。这种作文没有真正体验,没有仔细观察,没有真情实感,没有认真分析,说的是废话、大话、套话、空话,犹如“大头娃娃”,学生写习惯了,永远长不大,并形成了不诚实的习惯。要鼓励考生将文章内容讲清,讲细,讲明。 下面是对于三种形式套话打分的说明: a、完全与标题没关系的,如这次写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此类文章在20分以下。 b、与乡村、城市沾点边,但没有真切感受的,如写乡村中的乐观生活的,分两种情况:语言形式差的,打不及格;语言形式好的,在及格上下浮动。 c、没有真正的观察、体验,可称之为“扣题的套话”,若语言形式好的,可相对高一些;语言形式不好的,打42分以下。 (二)本人粗浅理解 1、参考思路 感受乡村 可往好的方面写。 写乡村的小河。写河水的清澈见底,河中小鱼历历可数,与此相对应的,也可写人们在小河中淘米、洗衣服、游泳、抓鱼、孩子们的嬉戏、青年人的爱情„„河孕育了乡村,河哺育了村人,河滋养了人们的精神面貌。 写乡村的宁静。早晨袅袅吹烟中,村人们开始了一天的生活。他们扛把锄头去南山,吸袋旱烟唠家常,中午围坐话年成,月下晚餐说趣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乡村生活如一幅画卷,村人丰衣足食,与世无争,精神富足。 写乡村民俗趣事。从正月闹元宵到清明祭祖先,从端午包粽子到六月六喝雄黄酒,从七夕情人互赠礼物到中秋敬送岳父岳母礼物,从重阳登山到过年的送瘟神、祭灶神、迎财神、祭天地祖先,再到压岁钱拜岁的风俗。乡村的民俗本质上就是一个地方风俗的剪影。 写乡村人情的淳朴。白天,乡村人一起劳作。夜幕降临,大家又在院子里聚成一簇,老人们摇着蒲扇偶尔唱上几段越剧,小孩们则津津有味地吃着糖果。墙和墙的连接抵挡了风雨的袭击,人和人的牵手构筑了爱的家园。在雷雨降临时,大家都会帮着抢救衣物;丰收之时,大家会互帮着晒收谷子;一家有难时,大家一起商讨对策„„没有了城区的喧哗纷繁、车水马龙,这里有淳朴的乡风,浓浓的人情。 此外,还可写乡村的山清水秀、民居独特、烟雨牛哞、乡村新气象等。 还可从另一方面入笔,写乡村美好人情的逝去,优美风景的破坏,民风的狭隘自私,信息的闭塞等。 以上为表象层面,考生也可深入进去,写乡村中新旧文化、新旧思想的冲突与撞击,写乡村在现代文明前的焦灼与痛苦,乡村不被城市接纳的迷惘与反思,乡村在现代化大潮中的觉醒,乡村民俗在民族文化中的传承功用与定位„„这些视角,因为加入了对现代文明的观照与思考,思想上有了一定的深度。 触摸城市 写城市霓虹灯的闪耀。城市灯光展示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它既是城市亮化工程的组成部分,又是城市文明的参照物。 写城市广场的变迁。广场的变迁折射了一个城市的兴衰,折射了政府执政理念的变化,广场上聚集着来自城市各个阶层各个方位的人们,他们诉说着城市的过去,他们展望着城市的未来。 写城市的体育设施。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进入了一部分先“胖”起来的行列,人们在工作之余才猛然发现,身体才是一切的基础,他们对体育设施有了热切的期盼。城市的体育设施的建设也可折射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写城市的公园建设。在紧张的工作中,人们需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栖息自己的精神。公园的兴建是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公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寄寓着人们的精神需求与审美情趣。 写城市的商场和摩天大楼。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气派,这其中的标志物代表是商场和摩天大楼。在触摸城市的商场和摩天大楼中,我们可读出城市的心跳与呼吸。 此外,还可写城市的文化馆、动物园、影视厅、博物馆„„众多的对象中,我们可读出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生活、思想各个层面的内容。 当然,也可从另一个侧面写都市人的精神生活。他们有对城市钢铁森林的厌倦,有疲于奔命的心灵的迷惘与颓废,有对后现代文明的焦虑和冲突„„ 这两个题目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都可以对城市与乡村进行双向思考:乡村人从乡村走向城市,带着对文明与物质的顶礼膜拜;城市人从城市走向乡村,为了寻得心灵的安逸、闲适和宁静。考生如果能写出这个物质与文化的双向冲击与交流,在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上显然能胜过一般考生。 不管选择那个文题,考生都需要有很强的观察力,体验力,思考力,并为这个体悟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口,方能写出好文章来。 2、命题特点 1)命意简单。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触摸”意为“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可引申为“接触着,抚摸着感受”。“感受”的动词义为“受到(影响)”、“接受”。“触摸”和“感受”,都有通过接触外界事物而引起主观的思想情绪之义。这一点,考生只要稍加体会即可明白,不存在审题难度。这很好地符合了考试面向大多数考生的原则,让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可事可记,有情可抒。 2)重视自我。2007年浙江卷作文题连续出了五个“你”,强调考生写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今年的浙江卷进一步得到了强化,这从“感受”“触摸”两个关键词当中就可明确。这种命题指向了作文教学的本直——重视自我体验、自我感受,最大限度地张扬自我。 3)利于防止宿构。高考命题者通常陷于两难境地:考虑到多数考生,作文命题应简单些,但这便利了不少投机取巧的考生,他们事先准备一些语段或事例,考试时稍加改变,稍作点题即可写出文采飞扬、令阅卷老师击节赞赏的好文章——这几年出现了许多剪辑古人古事的优秀文章就是明证——这不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考虑到区分度,作文命题应难些,让那些真正会审题、会思考、会写作的考生脱颖而出——这又不合面向全体考生的要求。而今年的作文题,由于将写作视野限于“都市或乡村生活”——现代社会,从源头上切断了考生动辄拿古人古事说辞的现象,逼考生思索生活,关注现实,很好地起到了防宿构防套作的作用。 4)平民色彩浓郁。从2004年“人文素养与发展”开始,2005年的“一枝一叶一世界”,2006年的“生无所息/生有所息”,2007年的“行走在消逝中”,浙江卷走的都是哲学与人文相结合的例子,作文题上承载了太多思想层面的意思,关乎政治学上的“上层建筑”,贵族色彩浓郁,考生写作时不免要渗透“崇高”“伟大”诸如此类的字眼,而这一点,城市考生写起来优势明显。而今年的“感受乡村”或“触摸城市”则充分考虑了两个地域——农村和城市,将写作视野转向每个人都可遇到的生活的周遭环境,不同修养、不同识见的人都可谈出自己的感悟来,体现了真正的人文关怀。 5)体现寻根意识。从根子上讲,中国绝大多数人出于农村。但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人离开了乡村,走向了城市,在城市霓虹灯的变幻里,在人来人往的物质的流里,在各种现代思潮喧嚣纷杂的尘世里,不少人迷失了自己。只在城市入睡时,不少人的灵魂于迷醉中偶然醒来,片刻的悸动中闪现出人生原始的东西,想起乡村生活的种种,这是每个人精神必不可少的纽带,连接着我们的过去和未来。而浙江卷的文题,恰好切中了人们内心的隐秘处,让人们获得了一种体悟,让有素养的考生找到了发泻的缺口。 6)区分度更加明显。对于那些罗列一些生活场景的考生,他们能轻松地得到基准分,且基本上无需考虑离题的问题。而对于那些会思考、善观察的考生来说,他们则将自己的灵魂融入了对文题的体悟,在写作中表现生活中的逃离与迷失、城市的躁动和心灵的宁静、后现代对城市牛哞的向往等深刻的内容,使作文中体现更多厚重的东西,以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以上是对今年浙江卷作文命题的优点分析,正如太阳背面有黑子,任何一份优秀的卷子难免有些瘕疵,笔者以为浙江作文卷有以下几点值得商榷: 一是文体指向单一。尽管命题者在写作要求中指出“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但稍具常识的人都可看出,文题适合写文学色彩浓郁的散文,写一般记叙文的很难得高分,而对于议论文,想必考生搔破头皮,也不知如何立论,如何破题。这对于许多感性不足、理性有余的理科考生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挑战。须知,高考选拔的不是文学青年,而是全面考察考生的各方面素质,这种忽视思辩能力的考查,显然有违考试的初衷。 二是表述不够简洁。可能是命题者过于追求诗意,引出题目部分用了“回望”“期望”等字眼,这对考生正确把握题意起了干扰作用:文题到底想表达回忆过去的生活,还是展望未来的生活?抑或是兼而有之?要知道,在一篇文章中表达那么多的意思,显然过于为难考生。所以,笔者以为,材料的引述部分不妨再简单明确些,或者干脆去掉这部分内容,直接出示命题。 三是重复昨天故事。这里的重复指的是思维上的重复。众所周知,2007年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其中一个主要维度就是考生“消逝的童年”。而对于大部分考生,他们的童年正是在乡村度过的,如果考生写消逝中的乡村生活,或者是直接化用去年这方面的优秀习作(更有甚者,直接默写去年自己写的作文——大多数高三学生都写过2007年的浙江卷作文),不知阅卷老师作如何处理? 以上三点或许有些吹毛求疵,但对于高考命题者来说,我们希望他们能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力求避免一些失误,这也算是一线老师对命题者的高要求吧!当然,从整体上来说,今年浙江卷的命题是成功的,这种探索是值得继续的。诚如是,则是浙江教师之福,更是数十万考生之福。 二、说与考生仔细吟——阅卷情况 (一)问题与对策 大部分考生都有相关积淀,都话可说,涌出了大量真情涌动,个性鲜明的好文章。但由于不少考生平时习惯于利用现成文章或材料,对生活缺少观察、思考与感悟,思维呆板,今年浙江卷仍出现大量低分文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记流水账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城里人去乡下爷爷或外婆家,写了自己在乡村中的一天的见闻,或者是乡下人上城一天的所见所感;另一种情况是记叙乡下或都市的一年四季情景。这两种形式都扣住了题意,但平铺直叙,没有悬念,没有曲折,文章平淡无味。要改变这种情况,可增加一些写作技法。 一是变换时间,可采用倒叙、插叙等形式,使文章显得摇曳多姿。不妨看一篇文章中的几节文字: 小时侯的除夕夜,有着数不清的美好。一家人在乡下爷爷家过,伯母手下道道让人直咽口水的佳肴;和姐姐坐在灶台前的欣喜;就连那在小煤炉上烧开的水冒出的水气都那么有境界。当然还有最值得去记忆的乡村庭院中的秋千架,它的简易丝毫不减我们姐俩的兴致。 …… 又是一年除夕,已记不得一家人多久没有在一起吃年夜饭了。至于那个秋千,铁钩已经生锈了, 木板也被虫蛀了。当我再次看到它时,只能感慨物是人非了。爷爷已不再是我印象中高大的身影了,一米七几的个子,而今和我一般高了。动作也慢了很多,这些年照顾奶奶的辛苦都在他的脸上写着,我怎么也无法将现在的他与那个陪我和姐姐玩的长辈联系在一起了。那个温暖了我童年的秋千,已经罢工很久很久了。是啊,天寒地冻敌不过铁的冰,风雪冰冻比不过铁的冷,惟有爱,能融冰,融雪,融铁。 ——选自优秀作文《感受乡村》 一架秋千,搭起了现在与童年的桥梁。简易的秋千,承载了童年乡村温暖的回忆。那儿有一家人一起围坐的祥和,有秋千荡在半空的欢笑,有爷爷身上展现的无限的爱。这种温馨与爱,能够融化冰,融化铁。作者以来回腾挪的结构,朴实深情的语言,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 当然,这里还要注意过渡照应的问题,不要为变换而变换,显得过于突兀 二是制造波澜,可利用情感、认识的变化,或巧妙利用对比,使行文跌宕起伏。也来看几节文字: 时光倒回三年前,我想象着陶诗中的草屋八九间,方宅十余亩,想着一望无垠的稻田,想着乡亲们农忙后闲逸的神情,来到乡村,而它,却给我猝不及防的伤。 …… 快步往着村庄赶,思念着奶奶家的井水,和我们那不大的田地上的庄稼。到家后,已是汗流浃背了,轻声向奶奶问了声好后,便来到井边打水,如今这口井早已不用桶吊水了。它用上了现代化的水泵,据奶奶说,她也不想换的,只是现在井里的水越发少了,不用这种方式,是很难取到水的。 我压动着水泵数次,看着清澈的井水哗哗地流,脸上便露出了骄阳般的笑,嗯,还是那么的冬暖夏凉,于是便取了条毛巾想洗去我红热脸上的浮躁,可待毛巾轻轻摸着我的脸时,除了阵阵清凉,还感觉到突如其来的刺激性气味,我忙丢下毛巾,跑去问奶奶。奶奶说着说:“这是漂白粉啦,这井里小虫子很多,不多撒点,虫子就杀不死的。”我惊愕了。 ——选自优秀作文《感受乡村》 文章对乡村的生活的实际状况,有自己独特的考虑角度。按照命题题意,文题指向是多向的,可写正面的,也可写反面的,要求考生回望生存空间。这位考生在回望中,写出了理想乡村与现实乡村的差异性,对比鲜明,思索难能可贵。 制造波澜要符合生活的真实,举2002年《心灵的选择》为例说明之 三是联想想象,以打破时空的形式,突破眼前,使思维跳转,以避免行文的单调,扩展文章的广度与深度。也来看几段文字: 感受乡村,感受的是一篇篇好诗好赋好文章。闲居乡村,我总感觉到唐很近,汉很近,竹林七贤仿佛正在不远处饮酒,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8e1ef25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