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易经

时间:2023-03-11 23:00: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易经》算命

《易经》是古人用来占卜吉凶的书,它由卦象、卦爻和卦辞构成。它的卦象类似于对宇宙万有的图解,揭示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道理,所以叫“易”卦爻是这种图解所使用的手段,只是简单的两个符号:阴爻--和阳爻—,由它们变化组成卦象。卦辞是对卦象和卦爻的语言注解,因为过于简洁,年代久远,理解起来非常困难,但却包含着朴素深刻的哲理。

卦象先由阴爻和阳爻的结合表示八种基本的元素: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分别指天、水、山、雷、风、火、地、泽八种自然事物,再由这八种事物分别结合构成六十四卦,囊括万有,所以“易”又称“阴阳八卦”。卦爻是表现卦象的具体符号,所以体现着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具体过程,古人就是采用特定的规则和方法,找到具体的一“爻”,以此来占卜自己所问之事的吉凶祸福的。卦辞对卦爻进行解说,讲解道理,判定吉凶。所以,“易”是古人用来占卜吉凶的“卦书”,用它来算命,是后来的玄学家们对它的发展和附会,并不符合“易”的本意。

用八种元素来解读宇宙,这和古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土、水、气、火”的四因说有些类似,但这也正好说明“易”最初并不是唯心的玄而又玄的理论,而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只是它所探究的并不是组成万物的实体,而是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真理,以此来理解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变易之理,这就比亚里士多德高明的多了。令人惊奇的是,它成书在4000多年前,甚至更早,是在原始社会和奴隶制社会中产生成熟起来的哲学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对自然的认识情况下能产生如此深刻、完善、准确的对大千世界的认识,着实太让人吃惊和难以理解。“易”即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道”,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力求揭示发展变化的内在真理,把事物放在这种发展变化过程中来确定吉凶,古人的智慧是否真的源自对世界最朴素因而是最明晰的终极真理的准确把握?

卦爻更加神奇。据说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得益于卦爻所示的对世界万物的二进制的注解,电脑采用的就是这种二进制。那么今天,我们能够用电脑模拟一个可以与我们的现实世界媲美的虚拟世界,那么我们生活的宇宙社会是否也是造物者的一个基于此理的创造?或许我们的社会远比这个复杂,但这种阴阳二进制恰恰


并且是这个复杂的基础?所以,有人说《易经》是外星人赠给我们先民的礼物,是一种更高的文明或者甚至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创造者给予我们的一部解决疑难的真理书。这种大胆的猜测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想想吧,和《易经》同时产生并成熟起来的中医神经脉络理论,在那时人们对人体本身的认识已经超出了今天科学所能做到的水平,并且它又恰恰是正确有用的!只要我们能认识到阴阳矛盾、相生相克、物极必反、中庸统一„„这些《易经》所揭示的道理和我们的社会生活是多么地吻合,我们就不能不惊叹古人对宇宙人生的认识的深刻和准确。

《易经》的卦辞过于简洁,理解起来非常吃力,甚至有些地方难以琢磨,所以,古往今来注解《易经》的不同见解很多。很明显,孔子的注解是基于奴隶制社会的世界观、人生观,而朱熹和二程的注解是基于封建社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同的是孔子的注解重卦爻的形象性和“易”理,所以更接近真理的本来面目,“二程”等人的注解基于封建伦理纲常的地方多,所以很多地方显得牵强和刻意。孔子说“加我十年,五十而读《易》,可以无惑也。”这其实就是把《易经》当成哲学和方法论,当成了一本真理书来读,以这里面的真理来理解宇宙自然,指导生活,从而达到“无惑”。这才是我们读《易》的目的和方法。如果我们只是把它当成“算卦”的书来读,它只是一本被用来占卜吉凶的工具书,它是极其枯燥无味的,完全没有“读”的必要。

正是基于以上理解,我的《谈天说地话〈易经〉》虽然是游戏之作,却也力求从“易”理的角度去解读它。我这样做的目的最初只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少惑”追求自我的自在自得的人生,后来才发现其实它对我们的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对于我们因理想缺失、过于现实而焦灼迷惘的一代有着静、定、慧的指导作用。面对事业、人生、理想、情感、生活的种种纠结我们都能从《易》中得到启示。所以,我才坚持这样一路“乱弹”下来,力求把它“变”成一本大家都可以看懂的书呈现给大家。有识的“大家”可能会骂我的理解过于牵强随意,但我还是希望它能对我们理解社会人生、减少迷惘有所帮助。

我这样做,肯定后来人会说我的理解是基于现在的时代立场和我个人的基础和偏好,也是偏颇不谨的。但我在这样解读的过程中时时有发现真理的狂喜,时有“如得神助”的神秘怡悦,一些古人不能理解的卦辞一下子理解起来变得通泰自如,我还是因此窃喜不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933cb5a2af90242a895e5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