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诲子路学

时间:2022-03-28 02:53:2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孔子诲子路学

【原文】 孔子谓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长剑。”孔子曰“非此之问也。请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学岂可及哉”子路曰“学亦有益乎”孔子曰“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①士无教友②则失德。御狂马不释其策③操弓不反于檠④。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以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弗輮⑤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学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⑥镞而砥砺之⑦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 刘向《说苑·本》 【注释】 ①谏臣忠心耿直敢提意见的大臣。②教友可资请教的朋友。“教友”一作“教交”意思一样。③御狂马不释其策这句说驾驭性情狂暴的马不能放下马鞭。释解除。策马鞭。④操弓不反于檠qínɡ这句说所操的弓需要檠来辅正才不会变形失准。檠矫正弓弩的器具。⑤毁仁恶士毁弃仁义厌恶贤士。⑥且近于刑则将近于罪刑。⑦輮用火烘烤来改变材料的曲直状态的工艺技术。荀子《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是指把用烘烤技术把笔直的木材弯成轮子。这种技术也能把弯曲的木材等变直。“南山有竹弗輮自直”是说不用这种技术南山竹就是笔直的。其中“輮”代表学习过程。⑧括而羽之谓着羽毛于箭末。这是为了使飞行时较稳定。括箭的末端。羽羽毛。这里用作动词在箭的末端扎上羽毛。⑨镞箭头。砥砺磨刀石。这里用作动词磨利。 【译文】 孔子问子路“你喜欢什么”子路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你这事。以你的才能再加上学习还有谁能比得上你吗”子路说“学习对人也有好处吗”孔子说“做一个君主没有直谏的忠臣在施政上就会有过失做一个读书人没有教诫自己的朋友在品德上就会有过失。驾驭性情狂暴的马手里不能放下鞭子所操的弓需要檠来辅正才不会翻转失形。木材需要靠绳墨才能锯得直同样的道理做人也需要有人劝诫才能成为没有过失的人。凡接受教导注重发问的谁不能顺利有成就毁弃仁义厌恶贤士就将近于罪刑了。所以君子不可不学习”子路反驳道“南山上出产箭竹不要用人工去煣直它自然长得很直用刀把它砍下来做箭射人可以射穿犀牛皮做的坚甲。由此可知人又何必学习呢”孔子说“在箭尾再加上羽毛把箭头磨得锐利它不是可射得更深入吗”子路拜谢说“我恭敬接受老师的教诲。 【学习笔记】 这个故事刘向《说苑·建本》有个题目叫“君子不可以不学”说的是孔子劝子路学习的事情本人用“孔子诲子路学”来概括。文中大部分语句都好理解问题集中在“操弓不返于檠”这一句上。“檠”是校正弓的器具许多书和文章都注了这一条。《淮南子·修务》说“故弓待檠而后能调”也说明“檠”的作用在于调弓。但是光凭这个注还是不好理解这句话。我们在一些译文中就能看到五花八门的译文有说“驾狂马不放下鞭子拉强弓不松回原位”有说“对性情狂放的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则不能随便更换辅正的檠”有说“驱赶狂马的人不能放下鞭子操拿弓弩的人不能丢下正弓的器具”有说“狂奔的马需要控制不能丢掉马鞭所操的弓需要檠来辅正才不会翻转失形”等等不一而足。巴蜀书社出版的曹亦冰译注的《说苑·新序》“驾驭狂奔的马不能丢下手中的鞭子已经使用的弓不用再将它放回矫正弓弩的器具里。这个注释也有问题似乎把学习看成一劳永逸的事情而不是不断学习。 语境和词语解释的和谐统一应该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而我们的许多注释都会绕着走这也是注释中“当注不注”的通病。这句话的症结在于对“反”的理解。“反”一本作“返”这也是有些句子翻译中出现“回到”一类词语的原因。也有些人把“反”解释为“反对”或“丢弃”我认为这个解释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可能用“违背”来解释更好。 “御狂马不释其策操弓不反于檠”都是用比喻来说明学习的作用的。这个故事在《孔子家语》中也有语句略有不同解释者云“御狂马不释策御狂马者不得释棰策也操弓不反檠弓不反于檠然后可持也。“策”和“檠”显然都和“学习”相关。“狂马”要走上正道需要不断的鞭策弓要能正常使用需要时常用“檠”来矫正这和枪要矫正准星一样。“檠”代表了标准。使用弓不能偏离檠的矫正“檠”也就起了学习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9e12a4e69eae009581bec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