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弟子子路的趣事 孔子是一个儒学大家,不仅仅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会因材施教,并且非常注重知识的实践,对于一件未知的事情不仅仅听别人如何说,还要自己亲眼所见,亲身做一下实验,这样得来的知识就比较的真实,即使是一件小事,自己如果有疑惑,也一定要坚持实验一下,而不是人云亦云,也就是对于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存疑。 《说苑》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孔子去周庙参观,看到有欹器,问,这是什么?有人说,这是放在座右,作为劝谏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过这样的器皿,如果里面空了就会倾斜,如果里面的水适当就会比较中正,如果满了就会倾倒。是这样吧?回答说,是的。于是孔子让子路取来水试一下,见到果然是这样的,孔子长叹一声说,是啊,世界上哪里有满了不不覆的道理呢?于是子路问,有能够使得满了而不覆的方法吗?孔子说:“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是谓损而不极。能习此道,惟至德者及之。”满而不覆的情况只有那些德行非常好的人才可以做到。 通过这种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一切学问是非常的谨慎的,对于自己存在疑问的事情一定要亲身的验证一下,可以说其治学相当的严谨,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道理,要想使事物永远保持不覆,那么就需要积极的修行自己的德行,做到自己主动的走向相反的方向才可以,做到“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 孔子是子路的老师,但是更多的时候两个人却像一对好朋友,不仅仅因为子路可以直言不讳,更是因为子路可以顶撞孔子,批评孔子,可能这在孔子的弟子中是唯一的,所以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也是比较高的,子路对于孔子也是非常尊敬的。 子路对孔子是尊敬的,虽然一开始的时候子路见了文弱的孔子有点不屑,孔子教导其要学习,子路说“何学之有?”可见其傲慢与伉直。孔子也不生气,说,要是能够装上羽毛,装上锋利的箭头做成一只弩箭,那么不就射得更加的深了吗?于是子路拜谢,说“敬受教。”可见子路是鲁莽的,而孔子对于子路也是大度的。而听过孔子的话后,子路立即对孔子表现出了尊敬。 在子路与孔子相处的过程中,子路有问题总是向孔子积极的讨教,比如子路问强、子路问孔子怎么治疗国家等,同时子路也毫不讳言的说出自己的想法甚至是与孔子不同的意见,比如孔子在卫国的时候去见南子,子路就非常不赞同,孔子也并没有摆出师长的架子,而是积极主动的向子路解释,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并没有将子路完全的当做是一个弟子。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总是积极的启发自己的弟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子路总是第一个发言的,孔子问学生们的志向的时候,子路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志向,愿意与朋友共用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一起乘坐自己拥有的车马,一起共用好的衣服,即使是弄坏了也无所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豪放。 孔子与子路之间在长期的共处下也建立起了非常好的信任,孔子在周游列国找不到施行自己思想的国度的时候,想要扎起小木筏漂流出海,孔子说,跟随我的可能只有子路了,子路听了很高兴,可见两个人是互相信任并且推崇的。 孔子与子路的情谊是相当深的,孔子对子路也是相当了解的,听说卫国发生政变后,孔子就说“子路死矣!”真的知道子路惨死,孔子在中庭大哭,甚至是“覆醢”。颜回死了,孔鲤死了,后来子路也死了,孔子受到接连的打击,于是在子路死后一年,公元前479年也去世了。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跟随了孔子很长时间,子路勇敢豪爽,并且尊师重道,也敢于直言不讳,对于孔子而言子路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孔子不时的对子路加以教导,《论语》中写子路的篇幅有很多,其对话可以说展示了儒家的思想,也展示了孔子的抱负,下面我们就讲一个子路与孔子的小故事。 《论语》中记载,孔子生病了,子路为孔子向鬼神祈祷,请求让自己的老师健康。孔子说,可以这样做吗?子路说,可以这样做啊,《诔》中就记载了向天地神明祈祷的事情,这就是通过祈祷可以完成心愿的证据啊。孔子长叹一声说,我已经祈祷了很久了。 从子路与孔子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其实是并不知道祈祷可以使得疾病好战这样的事情的,其实是说自己不知道祈祷是管用的,而子路给出了证据说,书上说向天地神明祈祷是可以的。于是孔子长叹,如果说祈祷是有用的,那么我已经向天地神明祈祷了很久了,怎么还不见我的心愿能够实现呢?孔子有什么心愿呢?我想孔子那么长久的祈祷不会是为了某一个人,很可能是为了天下苍生向上苍祈祷,祈祷了很久了,但是并没有见到效果,所以说从孔子与子路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是不相信祈祷这件事的,是不相信有神明可以帮助其完成心愿的。 从儒家的思想体系来说,是不相信鬼神的,儒家讲的是积极的进取,讲究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33f1357ee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