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与 建 议 云南省盐津县普洱镇中心完小 刘安平 盐津县普洱镇中心完小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结构较为复杂,学校目前有在校学生747人(其中学前班110人),教学班14个(其中学前班2个),教职工34名,小学部636人中留守儿童95名占15%,46名单亲家庭子女约占7%,外来借读生66名占11%,附近农村学生153名占24%城镇学生276名占43%,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 一、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一节课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那教师的努力就不知道为了什么,就失去了教学方向,必然会在教学过程中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课堂教学则低效。 2、不能准确把握教材。教师对教材的钻研不够,吃不透教材,不领会教材如何体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怎样处理教材才能把知识点落到实处,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调整和补充,仍然是处于教死书、死教书,有的数学教师甚至不会把书上的情境变成教学问题,教学费时低效。 3、重教材轻学生。老师们备课的重心仍然是备教材,备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实现备课重心由“备教材”向“备学生”的转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似乎想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然而,在学习时间分配、话语权占有、传授权威性等方面仍占绝对主导和控制地位。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舍得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担心一旦把时间交给学生后,学生便不好好学习。 1 4、“学”仍然服从于“教”。调查结果表明,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的讲为主。教师不能从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中解放出来,不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仍然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不教不学,导致学生亦步亦趋,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严格执行预设的教案,以完成教案设计为终极目标,缺乏应有的教学智慧和灵活性。对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或视而不见,或回应能力弱,不善于利用。 5、“三维”目标问题突出。三维目标不能有机整合,只图课堂气氛活跃,忽视“双基”的培养及训练。或只重视获得“双基”,不重视获取方法。大多数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的情境,孤立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只能冲淡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到烦而无用。 6、曲解“双向交流”。以问代讲,一问到底,语言单调繁琐,不准确,问话模糊使学生捉摸不透;不断地重复学生的答语,使人感到烦躁,中心不突出;不断打断学生的问答,使学生感到很压抑;为鼓励、赏识学生一味地给予廉价的表扬,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养成学生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7、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但从这次听课调研中发现,几乎所有课堂都有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一宣布,前排同学就回过头去,教室都是嗡嗡声,每个人都在讲话,谁都听不清在讲什么。纯属是为让听课人看而进行表演。 8、盲目的探究教学。探究学习就是要将学习过程变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探究。从调研中发现,大 2 多数教师课堂上都要设计探究学习的环节,即使是概念性的知识,陈述性的知识也要让学生去探究,其结果使学生产生不了探究的欲望,大多数学生动不起来,只能当收音机,坐久了还有的开小差,影响了课堂纪律。 9、关注优生,忽视大多数。教师不面向全体学生,名义上是多让学生活动,实际上是几个优等生控制课堂,读说演练,都是那么几个人,一两个学生当主角,其它学生当配角,或者是观众,只是看与听,呆坐不动,到后来他们连手也不举了,因为举也白举,老师早有安排。 二、形成原因 教师之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以上问题,这一方面说明教育改革的复杂性,一些陈旧观念和习惯倾向仍然有相当大的影响,从观念的转变到行为的落实,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也说明新课程的理念与要求与目前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能力的现状之间的矛盾还客观存在。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管理不到位。学校没有把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虽然都制定了一些管理制度,策划了系列性的教学教研活动,但还停留在事务性管理层面,没有深入到教学具体问题的层面,“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停于表面,流于形式。主科教师课时太多,无时间备课,缺乏用心和效度。集体备课只求教案人手一份,无人认真阅读整理,没有变成自己的教学智慧。薄弱学科由于无专职教师,基本上只教不研,个别学科只有一人,无人交流,只能自我修炼。再加上评价不科学、不全面,只重视考试科目,不重视非考试科目,导致“考什么教什么”,师生打疲劳战,以时间换取分数。非考试科目则教不教无所谓,任课教师缺乏竞争力,教学无热情。 3 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学科素养欠缺,常规意识不强。大部分教师不能准确把握准新课程理念,不明白教材编者意图,学法指导能力差,无法有效进行课堂教学。 3、教师培训不到位。近年来,尽管各级都在强调对教师的培训,但由于资金问题,教师队伍庞大等原因,教师培训工作还是显得滞后不到位。有一些教师从没有参加过课改培训,参加培训也只是看光盘,听听课而已。课堂上,尽管一些教师都比较重视学生的活动以体现对“主体”的尊重,都很重视课堂气氛的营造,以显示思维的活跃,但听完之后总感到缺少一种让人回味的东西,教师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学生的讨论虽然热烈,教师却给不出高出学生一筹的见解,致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层次上徘徊。 4、传统教学的惯性。教学改革必须涉及两个方面,教学观念的改变与教学策略的革新。任何一种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又是那些大家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实施新课程,就是要改变教师在过去的学科教学中形成的严谨体系,改变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这几乎是要改变他们已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难度不言而喻。 5、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脱节一方面学校信息资料不全,教师缺乏理论指导,低水平重复的现象比较普遍;另一方面虽然有关教育教学的著作不断问世,但一些文章洋味十足,本土化不够,缺乏亲近感,离一线教师较远,对于从事小学教学实际工作的教师来说,似乎是隔靴搔痒,课堂教学改革中所面临的问题未能解决。《课程标准》本身和《课程标准解读》更多地还是关于理念的阐述,在操作层面上可以提供教师借鉴的具体方法并不多。 三、对策与建议 4 (一)要求教师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当是开放的、全面的,而不是封闭的、单一的,既保证面向全体,又能做到培优补差。目标的制定应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农村小学学生见少识狭,更要符合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特别是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 2、教学要注重学生掌握知识、学到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在制定目标时,首先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更要考虑到农村孩子所缺失的意志心理发展品质的方向,处理好学生能力和将来升学测评的关系。 3、学习目标从教学中来,就是总结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解决具体教学问题作为学习活动的目标。学习内容结合教学是指围绕教学活动划定学习内容,因需而学,不是为了保证理论体系完整或者技术的全面而过度学习。 (二)指导教师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 1、规范教学流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及教学时间、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安排等方面坚持与学生的优、良、中、差各层次的实际相适应,使掌握学习将教学视为有一定程序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即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形成制定目标——目标的形成——合理达成的一套完整的新序列。 2、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应考虑具体的教学内容,不能只重视教学的形式是否新颖,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化,有效性的课堂要回归自然、删繁就简。课堂教学毕竟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学得知识、习有技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师都必须要追问和考虑的。而课堂教学表面的热闹和形式上的“花架子”可能损害教 5 学的内在功能,学生不做深入思考、随心所欲、胡猜乱想,甚至固执已见、失之偏颇,这种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缺失的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 为此,我们给教师提出了以下问题来探讨:运用讲授的方法教学的有效性有多大?能否做得更好些?通过对话学生们能学多少?我们如何使用“谈话法”更有效?我们掌握提问的方法有多少?全班性的讨论值得吗?什么是最好的组织小组讨论的方法?围绕这些问题,老师们在集体备课中进行了激烈而有效的讨论后,便豁然开朗,他们认为学习的内容不是给予的,学生必须亲自发现它,并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学习的实质在于学习者能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我镇绝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发现法”、“谈话法”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3、鼓励学生参与,实施达标教学。要把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是实施掌握学习的核心。教师应该尊重学生正在经历的感知、思维、情感等真实体验,把他们视作与自己平等的生命。我们一直积极鼓励教师与学生共同体验,才能真正实现师生平等,共享知识的快乐。 4、时间安排的有效性。要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时间密度,即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活动的紧强度。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主要考虑好教学要求的高度,教学内容的难度,教学进程的速度。要求教师按时间顺序安排高效的教学活动的程序,特别是农村小学生要把握好最佳的教学时序应当符合科学知识的逻辑序列和学生学习心理序列。 (三)启发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活动 6 1、提高教师提问的科学性、启发性、有效性。课堂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改革课堂提问的方式。有效性的问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应注意提问的针对性与辐射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注意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时间与空间,不要逼迫学生做立即反映,或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同时,还应注意反馈的积极态势。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注意师生的交互活动。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通过有效地交流,促使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达成,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有效知识量。教学的一个中心任务是产生新知识、新技能以及概念性框架。师生之间的交往被看作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间良好的交往。师生交往的有效性从心理学考查,要注意学生的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通过讲解重点与难点去强化注意、克服困难排除干扰的程度等。对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放到小组中去讨论。对于那些有价值的问题,不能保证讨论的时间,一些 7 学生还没来得及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老师的要求下结束了。但如不加目的的指导和提示,不提具体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忙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热闹非凡。可能导致“自主”变“自流”,只见活动,不见体验,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合作、探究活动的泛化。必须把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才能卓有成效。 课堂教学是创造生成个体知识的过程,是师生以独特的经验与价值诉求在生命互动中创造生成知识的过程。这种知识是一种共同经验,也必然是师生各自的独特经验。只有在各种不同经验与价值的碰撞与交流中,才能体现人生命力的创造性,并得以表达。 3、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学生要一味地表扬。有的教师对这种新型的饱含人文素养的师生关系没有真正理解,于是一味地滥用这种贴标签式的表扬。殊不知,一味地表扬同一味地惩罚同样不可取。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让学生习以为常,也可能导致学生对新知识浅尝辄止、随意应付。 单纯的赞扬和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并没有一致的关系。而且,“在班里运用表扬与奖励的最大弊端是一些人可以经常获得表扬,而另一些人却很难获得。更可怕的是,没有得到表扬与奖励的学生开始认为自己‘不够好’,这会给一部分学生带来潜在的伤害。教师意识到这一点转过来对全体给予过分慷慨的表扬和奖励,但学生们能看出实质,他们能把不自然的、不应得的表扬与奖励或华而不实的奖励与真实的事情鉴别开来。” 在课堂改革中,从学习方式的转变来看,明显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来看,教学不再被看成是由教师决定而取决 8 于双方。从师生关系来看提倡一种健康的、富有创建性的,既能体现教师权威与纪律,又能体现平等与关爱的师生关系。只有把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不断加强对学生、教材的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更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9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9fa9e0aa9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1f.html